昔日海珍上了流水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10期 作者: 李鹏飞 

标签: 长海县   水文地理   生物地理   

鲍鱼、海参和对虾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秘诀只有一条—人工养殖。人工养殖使得这些海产品像上了流水线一样,想要多少便有多少。

昂贵的食物不仅仅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热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海珍品,诸如鲍鱼、海参就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最昂贵的食材。随着海洋养殖业的发达,这些昂贵的食材也走上了普通中国人的餐桌。

随着野生海参的日益稀少,在养殖池里人工养殖的海参成为了海参市场的主角,像这样穿着潜水服下海捕捞海参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鲍鱼南徙

鲍鱼的历史,正应验了“物以稀为贵”。现在的人,很难想象物质匮乏年代人们对于食品的感情。口味有特色又特别稀少的食品,往往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甚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皱纹盘鲍在汉代就列为贡品,当时的名字为“鳆鱼”,苏轼还写过《鳆鱼行》一诗,在赞誉这种海珍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犹豫,因为鳆鱼曾被王莽、曹操两位“篡汉”者所喜爱。

目前市场上的鲍鱼按产地分为日本鲍、澳洲鲍、南非鲍和国产鲍,以日本干鲍和澳洲鲜鲍最为有名,而这其中又以日本干鲍最为昂贵也最受推崇,很多奢华的饭店就宣称自己只用日本干鲍,据说市面上最上品的干鲍食材只来自几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日本家族,他们的制作工艺只传男不传女。其实最初,人们把海鲜做成干货,本是缺乏保鲜技术下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是长久下来却积累了一整套酿作、发制、烹饪干品的经验。鲍鱼本身并不好吃,很涩口,但酿作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工艺把涩味去掉,让鲜味出来。再加上制作干鲍又费工又费料,价格自然就贵了,到后来人们慢慢习惯了干鲍的口味,便认为鲜鲍反而是不正宗的。发展到今日,制作干鲍的过程有点像酿酒,充满了传说和秘方组成的文化,葡萄酒的价格远远高于葡萄,也是因为酿造的过程要比种植葡萄复杂和漫长。

对于特别有钱而挑剔的食客而言,吃鲍鱼还要讲究“糖心”,干鲍经过制作后,肉身起了化学变化,肉中间由于发酵而变成“糖心”,吃进口中带有丝微的甜,每一口咬下去都有着少许粘着牙齿的感觉,如同年糕一般。我曾经听过海边的渔民评价鲍鱼,就是五个字:“鲍鱼不塞牙。”想想极有道理,无论鸡鸭鱼肉多么好吃,不塞牙却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 / 李申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