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盐滩
留下圣雄甘地的脚印
标签: 印度 基础地理 化学地理 水文地理 工业地理 海岸 工业基地 历史地理

印度是个产盐大国,它的盐年产量能达到200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其中70%以上来自海盐。在印度的旱季里,海滩上留下的盐分变干成大片的盐壳,天然盐场就形成了。图为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女盐工正在用传统的方式收盐。
印度洋畔,一片像荒漠一样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放眼四下望去,满眼只有两种颜色:白花花的盐碱和棕黄色干结的土壤。这里是印度的产盐大邦——古吉拉特邦的海滨盐场。
盐工波拉德伽玛在炎炎烈日下掏出一面小镜子,这是他在盐滩上干活时随身携带的必备之物。在这片辽阔的、没有任何特殊参照物可以确定方位的滩涂上,迷路是难免发生的事情。为此盐工们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呼救方法——借助阳光在镜面的反射向远处的同行问路或者求救。
印度洋天然海盐场
印度的国土就像从世界屋脊上俯冲进印度洋的一块巨楔,它的东西两侧绵长的海岸滩涂是天然的海盐场。目前印度是继中、美之后世界第三大产盐国。它的盐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其中70%以上来自海盐,而位于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邦的海盐产量占印度全国海盐产量的70%。

图为古吉拉特邦卡奇湾的盐工在旱季里收盐,位于印度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邦的海盐产量占印度全国海盐产量的70%,而古吉拉特邦大部分的海盐来自卡奇湾到坎贝湾的海岸盐场。

印度海盐主要产区图
每年7月到9月的雨季里,海水和来自陆地的洪水会淹没古吉拉特邦的大片滩涂。在10月以后的旱季里,海水逐渐蒸发,海滩上留下的盐分变干成大片的盐壳,成为天然的盐场。盐工们使用又宽又大的特制钉耙把固结的盐粒搂在一起,再把它运到市场上去,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与千百年前相比没有太多的改变。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