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
催生中华文明 创造壮美风景
标签: 青海 日喀则地区 化学地理 水文地理 地图地理 湖泊 历史地理

肆虐的狂风暴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歇,夕阳撕开浓重的乌云露出脸来,仿佛凝固在天空中的一团血块,血色的阳光穿破重重迷雾照射在荒原上,污浊的血水、零落的兵器、四散的尸体都在昭示着一场大战的刚刚结束。“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震天的欢呼声混合着猛兽的嘶吼响彻荒原。
这片荒原在后世被称为“涿鹿之野”,这场大战的胜利方是黄帝,而战败方则是蚩尤。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远古时期两个部族间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而引发的战争,盐这一特殊的自然资源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战斗的双方极有可能是为了争夺和控制一个盐湖——河东盐池(即解池、运城盐池)。
湖盐——存于水中,源于岩石
盐湖通常是指湖水含盐度大于3.5%,即大于海水平均盐度的湖泊,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就是湖盐(池盐)。借助风和太阳的作用,湖盐具有直接析出、自然结晶的特点,这就使得远古人类可以方便地发现并取用这种盐类,湖盐是人类最早发现和食用的盐类之一,而采盐湖卤水并利用阳光晒盐的方法,也是最早的人工制盐方法之一。在中国古代,“卤”和“盐”指的是同一物质,而“卤”字的出现要早于“盐”,如果要细分两者区别的话,《说文解字》中则解释为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人力加工而成的称为“盐”。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卤”字的写法为“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认为,这就是一个蒸发咸水的盐池的鸟瞰图。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