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盐路
风云际会两千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3期 作者: 鲁人勇 

标签: 盐池县城   地质地理   交通地理   历史地理   

宁夏盐池县自古盛产食盐,在海盐大规模开采以前,是闻名全国的食盐主产区。这里的食盐运销,对经济、军事、商贸、民族融合和交通等,都有深远影响。而运销线路控制点在惠安堡镇,故称惠安盐路,这条盐路从西汉开始使用,一直沿袭到公路交通兴起,跨越历史长河两千年。
花马池,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城西北12公里处,历史上这里长期属于宁夏盐池县,是古盐州重要的盐池之一。花马池面积有3300平方米,池水不深,水面白茫茫一片,晶莹如镜;池畔坝田毗连,渠道纵横;采捞出的食盐被拢在一起,一堆堆点缀其间。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田国印

惠安堡,盐路的十字路口

惠安堡,今天宁夏盐池县西南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但在公路、铁路运输兴起之前,它却是闻名遐迩的一方宝地。

首先,这里盛产食盐。盐池县自南北朝起就称盐州,隋代曾一度改称盐川郡,到近代又改名为盐池县,这些充满着咸味的名称均与县境内多盐湖而盛产食盐有关。

盐池境内曾分布着大小20余个盐湖,历史上着名的盐池有惠安堡盐池(古称温池)、北大池(古称白池)、花马池(古称乌池)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盐湖被重新划分,北大池等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花马池等划归陕西省定边县,而盐池县只剩下惠安堡一处盐池了。

盐池地区生产食盐的品质高,产量大,在海盐大规模开采以前,是闻名全国的食盐主产区。《天工开物》中写道:“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在唐代,花马池每年的盐税就可兑换粮食15万石,如按每人每年食用5石粮食(每石120市斤)计,足够3万官吏一年的禄米供应;五代时,每年在花马池、惠安堡盐池的获利,可购绢10万匹、米万石;明洪武二年(1369年),花马池、惠安堡盐池年产盐287万斤;清道光九年(1829年),惠安堡盐池产量达到顶峰,年产食盐726.88万斤。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