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迹”
标签: 观点地理
现在一些图书馆(比如上海图书馆)里开始设立“名人手迹”一类的收藏部门,征集有名望的人的信札书简,并且陈列展览。对名人手迹感兴趣的人很多,所以在收藏品市场上,那些手迹的价位也在攀高。
在商品经济之下,名人具有名牌效益。其人一旦成名,过手之物都变得非凡。一次在美国看电视,见克林顿总统签署一个文件,签下自己的名字才两三个字,他却依次换了四五支笔,差不多写半个字就另换一支笔接着写,于是这四五只笔都成了“克林顿总统签署XX文件用笔”。必定是索求“名人笔”的人多,克林顿才采用了这个一字多笔之法。
名人之手固然可以生出许多“手迹”,但在地理这一行,脚比手重要,地理学不重视“手迹”,而重视“足迹”。所谓足迹,泛指人的经行之处,非必真双脚之印记(不过佛教中确有跣足双迹的纪念)。中国古代文献中,“迹”字用得很多,大多是指名人之迹、圣贤之迹,也有与人文相对应的鸟兽之迹,古人从“迹”字引发出许多大思想。如今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一个流派叫“时间地理学”,考察人的“生活路径”(life path),所谓生活路径,也就是在时空中的“迹”。
“迹”的原始含义当然是人或动物的脚走在地上留下的痕迹,中国古人对“迹”早有留意。《论衡》说:“占迹以睹足”,说明从“迹”可以推断足行的特征。古时鸟兽众多,其腿脚各不相同。古时人与鸟兽亲近,鸟兽之迹的多样性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在《尔雅·释兽》中的确保留了一些关于兽迹的分辨。比如:麋,“其迹躔”;鹿,“其迹速”;兔,“其迹 ”;豕,“其迹刻”;狐,“其迹 ”。鸟兽之迹虽属自然,但在人与鸟兽亲近的古代,鸟兽之迹也与人事有关。我们古代有模仿鸟迹而发明文字的说法,曰“见鸟迹而知为书”,“仓颉起鸟迹也”(《论衡》)。我们在《周礼》中看到有一种官叫“迹人”,他们“知禽兽之处”,“掌邦田之地政”,意思是负责猎场的管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