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河南的纠缠

黄河
中华文明的宿命之河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从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会使我想起儿时对母亲的追问:我从哪里来?当这样的追问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不再启齿时,面对黄河的追思与遐想却无穷无尽;为什么你是如此的浑浊、压抑、狂放而沉重?你的初始流出呢?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唯有黄河兼有母亲河与“害河”之称,母亲河怎么会是害河?

我一次又一次走近黄河,我走近黄河时会有一种走近本原的冲动与感激,想起混沌初开天地玄黄的岁月,那是蛰伏太久、浓缩太久而江河的流动也已经开始的岁月,咆哮的、有时决溢有时改道也有时平静的黄河,给出了浑厚、粗砺、生动的田野图像:一个古老民族的辉煌而史书无载的历史时刻,是由江河引领波涛推动的,黄河、黄土、黄皮肤,黄河水刻画黄土高原的同时,这千沟万壑又爬上了我们先祖的额头,延展出村落、家园、彩陶、彩玉、各种纹饰、甲骨文、古城、古国……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灵光四射的废墟,废墟中堆砌着沉默无言却又见证着华夏民族近万年的文化层。那是真正的大文化啊,倾听着黄河的涛声,退隐于山谷、丘陵、黄土之下,在暗无天日中沉思默想……
江、河、淮、济古称四渎,《汉书 沟洫志》谓:“中国川原以百数,莫着于四渎,而河为宗。”河者,黄河也。清朝王念孙考证说:“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者”,“史表无‘黄’字”。《汉书》成于东汉,黄河一词从此绵延至今。《左传 襄公八年》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是说黄河在周朝和周之前便是泥沙汹涌的洪流了。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从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昂首弓背、腾挪跳跃,九曲十八弯,但其终极方向总是向东、向东,这是黄河的使命使然吗?这一伟大的使命又是谁给出的呢?黄河之源在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的初始流出是山谷中的涌泉,它告诉我们:所有的源头都是平静的,初始流出总是细小的。书上还说,黄河发育在秦岭和阴山两个东西走向的构造带中间,在中生代尾声,因为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外营力的作用,这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一连串盆地。显然青藏高原的一次又一次抬升,对上述的运动、地质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陕甘宁盆地已经有了大量黄土堆积,继而抬升成黄土高原。有崛起就有褶皱,褶皱的洼地、低地和盆地在流水侵蚀之后逐渐连通,伸长溯源,切过我国地势上以不同地质构造为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形成大河,注入大海。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为其中游,华北平原则成为黄河下游。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