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的疑虑
标签: 观点地理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传统的约束、自然的屏障,没有什么能够挡得住人类求知探秘的热情。从繁星密布的苍穹,到物种千奇百怪的热带雨林,再到人迹罕至的高原大漠,都曾吸引着求知者的目光。其中,到地理险峻之处探险求知,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今天,科学家们也加入了这个求知而又历险的行列,世人皆称科考。

今天的科考,往往服务于许多功利的目的,最常见的是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这种需要,科考的目标也往往被确定为发现“资源”,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等等。当然在我们这个技术时代,一切事物均首先表现为“资源”,均首先当做“资源”来进行考量,所以“资源”不限于这些,还包括旅游资源,甚至人力资源、人文资源。
这样的科考,往往是“开发”的先头部队。“开发”这个词,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好词。它意味着脱贫致富,意味着前途和希望。曾几何时,当隆隆的炮声,唤醒了沉睡的群山,人们便沉浸在“开发”地下宝藏的憧憬之中。然而今天,当我们知道了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富足时,当我们明白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时,当我们得知地球生物多样性被急剧破坏和消逝时,当我们听说越来越多的荒野和原始风貌被开发成旅游点后惨不忍睹时,我们对“开发”这个词和对服务于“开发”的科考有了一丝疑虑和犹豫。
然而科考本身是一项科学活动,它的正当性和意义有着远为深远的依据,那就是人类求知的本性,而这,正是科学的人性基础。只是今日科考的意义往往过份系于某种功利的考虑,倒是有点淡忘了人心深处那种对于求知的热情。纯粹的求知并无功利的目的,它所追求只是对于自然的理解,对存在的领悟,以及在这种理解之中人性的提升。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留下了一句登山名言:“因为它在那里”。我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对存在的领悟,是登山探险家的哲学宣言。因为它在那里,所以我们要去认识它、了解它、亲近它。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