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首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唐晓峰
李白的两句诗曾道出四川早期历史的特点:“蚕丛及鱼凫(这是两位蜀先王的名字),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交待的很清楚,古代四川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原因,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古代四川,巴、蜀是两个重要的古国,巴据说是周朝南土的封国,国君为姬姓(人民百姓则为“南蛮”)。蜀国则历史久远,在传说中,“蜀山氏”曾与黄帝族通婚姻,资格不算低。后来,蜀国在四川盆地持续发展,但由于地势悬隔,不但不能参加中原列国的竞争,连消息也很少通,以致中原人对蜀史了解甚少。四川这一块大地方,长期湮没在历史迷雾之中。
我们端看四川的盆地形势,很容易想到一种封闭发展的模式。四川盆地土地肥沃,内空间开阔,是一个又大又好的人类生息的摇篮。盆地里的人们似乎可以不理会外界的事情而过自己的日子。那里的历史可以局限在盆地之中,不须与外面沟通。这种封闭的观念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要注意到,四川的封闭,蜀道的艰难,都是相对东方中原人而言,在西方、西南方,四川的交通地理概念则是另一个样子。举两个历史地理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西汉时期,有两条信息促使汉武帝向西南开拓,一条是唐蒙出使南越,吃到一种“枸酱”,一问,只有蜀地出产枸酱,所以料定有一条道路由蜀中通到番禺(广州)。另外一条是,张骞使大夏(今阿富汗) ,见到蜀布、邛竹杖,一问,是从身毒(印度) 转卖过来的。可见,有一条道路从蜀地通往身毒。这两条信息改变了四川是封闭死角的观念,汉武帝于是决定取道四川,“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并征伐南粤。经若干年的开发经营,汉朝最后在西南设立了七个郡。参与过西南事务的司马迁总结这段历史时说:“西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后,剽分二方,卒为七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