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循自然界线而筑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8期 作者: 杨勤业 

标签: 地质地理   观点地理   

杨勤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在我国北部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沿长城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划中的一条重要界线。由于它基本上与年400毫米左右的等降雨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而北侧则是干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土壤上是黄土分布的北界,它的北面广泛分布着荒漠类土壤;在水文上,除了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上还是内陆湖泊与外流湖泊的分界线;地貌上界线以北以风蚀为主,而界线以南以水蚀为主。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生产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而界线以北多数地方的1月平均气温在-0.8℃左右,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低于零下21℃,即便可以农耕,也不能满足冬小麦安全越冬的要求,因此,一般只能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糜子、谷子等作物。

自然地带之间的变化一般都是逐渐过渡的。长城沿线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就处在不同自然地带的过渡带上,使这个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既宜农耕又宜于畜牧。几千年来,这里既居住过娴于经营农业的民族,也居住过习于游牧生涯的民族,又都各因其文化、习俗而改变着这个地区的面貌,有时呈现为农业地区,有时呈现为牧业地区。一般来说,当经营农业的民族占主导时,这条农牧界线就会向北移动,如果习于游牧的民族占主导时,这条界线又会往南推移。

长城的修筑始于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封国互相设防,皆以修筑长城为务。秦国北与匈奴为邻,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动辄南向牧马,成为秦国的边患。秦统一以后,匈奴的威胁仍未减弱。为防范游牧民族的南扰,便大体沿农牧业界线修筑了军事防御工程,在选线构筑时,既注意了地形的险要,以利于防守,也考虑到了屯田垦殖的需要。几千年来农牧业的分界线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来说,从清代以来即以明长城为界线,划分为以南的农业地区和以北的半农半牧地区两部分。这样,明长城以南的地区更适合于农耕,以北的地区则更适合于牧业,这种农牧业地域分布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在清初为隔离蒙、汉人民,以便于分而治之,也以明长城为界,禁绝汉人越界进入蒙人区域进行农业生产,也不许蒙古族人民南来放牧。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自康熙中期以后,由于不断受到人口增长压力的冲击,屯垦已扩展到长城外侧,垦荒北界一再北移,使原来的草滩和固定沙地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而变为流沙和沙丘。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线乃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对自然条件认识的积累。尽管在自然地域划分中,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但却离不开其自然环境背景和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深刻烙印。可以说,长城是人为修筑,其位置却与自然地带的分异不谋而合,成了一条非人为的界线。长期以来,长城沿线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人们可以改变农作物生长条件,使其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人们的需要定向进行。然而,这种调节干预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必须以深入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为前提,只有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要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