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下大洋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600年前,威武雄壮的郑和官方船队曾震动了印度洋;600年后的今天,郑和的船队正在振荡中国的媒体世界。历史不是消亡的过去,只要时代“轮回”,心灵碰撞,就会引发活的精神。现在,今人又要与郑和的心灵碰撞了。

当时,也就是明朝初年,在中国社会中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把那样一支船队推向大洋?这是历史学家要认真考察的问题。中国人下大洋,是一个大题目。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不同的观念、作为。秦始皇时代,可能已有下海的船队,因与荒诞的想法有关联,被正统历史学家嗤之以鼻。是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浪潮振奋了历史学家的情绪,于是西方航海模式遂成为研究航海史的价值参照,郑和的船队也被放入这个价值体系中评说。因为郑和的船队在许多硬件指标上,堪与西人抗衡,这成为一种历史“潜在”价值。研究郑和,就是在这种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现历史中的可实现价值。

有了硬件基础,其可实现价值要看“软件”,也就是各类社会制度习俗,许多有关郑和的研究都指明了这一点。不过,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制度习俗,特别是与郑和航海有关的古代国际交往中的制度习俗,现在还不能说研究透彻,这为郑和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所谓国际交往,是双方的,不能以一方的制度、一方的习俗、一方的感受,为一桩国际交往事件下总体结论。目前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即后续影响)的讨论,多从中国历史出发,而对郑和所到之地的历史考察,相对不足。在郑和所到之地,即所谓“海国”,那样一支反复出现的“示中国富强”的船队,到底给当地社会、人民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影响,增添了怎样的习俗内容,是很值得弄清的历史问题。

不能说,只有开贸易、建殖民地才算影响,其余都是小事。航海必与贸易殖民挂钩,是殖民主义的历史模式,我们不能用这个模式中的指标评说一切下洋历史。航海交流对社会基层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历史问题。提起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中国人的另一种下大洋的方式,这种下大洋的文化影响,在“海国”历史中是极重要的内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