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病历像故事那样去写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7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在中国是一个从19世纪以来就激烈争论的话题。

五四时期,许多名人对中医是持否定态度而信西医的。鲁迅写过《父亲的病》,文中对绍兴城中的两位名中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傅斯年则说“至死也不请教中医”。然而,他们并不是领风气之先者。早在1839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就在广州开设医院,他的第6565号病人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伯驾的病例这样记载:“第6565号。疝气。病人:林则徐,钦差大臣。”据伯驾说,他给林则徐扎上了疝气带后,对方的回答是,感觉好极了。

其实,伯驾所在的19世纪中叶,西医还处于前科学阶段。一般认为西医成为一门科学,是在19世纪后叶巴斯德建立了细菌学之后。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接着德国人发明了磺胺,美国人瓦克斯曼发明了链霉素等抗生素,1943年,青霉素等进入药典开始临床使用,许多过去无法医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肺炎、淋病、梅毒、肺结核等,在抗生素的治疗下,竟然奇迹般地好了。抗生素极大地确立了西医的威望,使西医进入了所谓的科学时代,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驱逐传统医学建立西医霸主地位的进程。

类似中医这种传统医学,在许多西医看来,不过是无稽之谈。美国着名的病理学家、科学院院士——刘易斯·托马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有几部着作在西方很受欢迎。中央电视台《书斋》栏目曾邀请病理学家、青岛医学院的周惠民教授介绍刘易斯·托马斯的新作《年轻的科学》。刘易斯有的观点很好,例如他说,医学上一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大多数疾病是可以自动痊愈的。这一医学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治病这个领域许多江湖骗子能够生存得很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