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选择2005.3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3期

标签:

本期我们呈现给您的是特别策划——南水北调。这是我国近年来继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再次激起了文明与水的碰撞。刚开始操作这个选题的时候,和普通读者一样,我们的了解也不甚多,似乎觉得这个题目和工程一样冷冰冰的,找不到感觉。可是,经过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调水其实是在考验每个人的立场和处世哲学。南水北调虽因工程而起,却引申出关于生态和生命的永恒话题,而这本是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如何用封面展现这一工程,体现我们的立场呢?这次杂志社的“封面选择时间”照例争论得很激烈。第一张是南水北调中线的穿黄工程示意图。该工程位于距离黄河铁路大桥上游约30公里处,总长度19.3公里,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河工程。穿黄工程的技术含量和难度都很高,是中线的亮点所在。

第二张是东线工程江苏淮安水利枢纽立交地涵。淮安水利枢纽实现了京杭大运河与入海水道交汇,是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主体工程立交地涵中矗立两岸的桥头堡高33米,底座为浅灰色花岗岩贴面古城墙,上部则为江淮古民居青色屋檐,融古风和现代技术于一体。它们脚下的钢索缆桥像两条巨龙将京杭大运河牢牢地揽入自己的怀中,成为入海水道的一道标志性景观。

第三张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长8公里。由于各种原因,当时修建的这条引水渠没有起到原本预期的功用,但是30多年来为周边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水渠两边都是良田。现在这里是丹江口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