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华——有中医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7期 作者: 张其成 

标签: 文化地理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又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面对波光粼粼的湖水,“云手”、“抱球”、“金鸡独立”,在太极拳的世界里感受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自然之物 治病良药

但凡中国人,很少不是在中医药的浸泡下长大的:春温风寒,喝板蓝根;秋燥咳嗽,饮枇杷露。冬至,炖当归牛肉汤;夏临,熬绿豆汤清火……为此,一位日本留学生在向他的同胞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有许多生活智慧。”

用自然之物养生或治病的生活智慧,是中国人留传亘古的宝贵遗产。这就是至今仍让一些外国人以为是迷信、妖术的中医学。追溯中医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斗茶图:历代本草认为,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效。于是由饮茶又诞生了茶文化。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道颇为盛行。人们通过烹茶、饮茶、品茶来比试茶道的高低。图为宋代《斗茶图》。

植物(矿物、动物)实乃治病良药。如果我们用心留意,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药,而不必四处寻医、重金买药。春天野地里随风飘飞的蒲公英,也叫金簪草、黄花地丁,味甘、苦,性寒,具有消毒、解热功效。将它煮水喝可以治疗乳腺增生、消肿块、解毒热,也可用来乌发。生于田间、路旁、荒地的野菜马齿苋,味酸,性寒,可以散血、解毒疮,捣烂以后敷上就能消肿。上世纪70年代,北京一家工厂不少人闹痢疾,该厂医务室就是让大家喝了用马齿苋熬的水止痢的。杜仲是我们常见的中药名,它是一种药树,又叫木棉。杜仲的用处是强筋骨、补肝肾,久服可以轻身耐老。如果有谁腿脚酸疼、虚乏,就可以找它。1972年,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中医药学也打动了美国人的神经,当他们将有补血活血功效的当归提取液注入到宇航员体内,意外发现这种中药可以使宇航员的血液循环在太空中保持正常。

乌古瓦:历代本草认为,房屋上的陈年乌黑色瓦片,有止消渴、解热等功用,在唐以前已入药。而房梁上的尘土,有治腹痛功用。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以自然之物为医药宝库,使中医中药有取之不尽、永不衰竭之感。成书于汉代的第一部中药书,后人托名神农炎帝的《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并称为中医药学的三大经典。《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不知是否与人认识自然有关,全书按照一年365日之数,收载了365种药物;又按照天地人三才的布局,创造了上中下三品(药物毒性)分类法。北宋四川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一部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着,其中共记载药物1748种,医方3000多首,使本草学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直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问世后,它的作用才稍微减弱。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12、13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北宋大观二年校正刊行的《证类本草》),要比15、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着作高明得多。”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