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与战争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卢风 

标签: 文化地理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Emile Wamsteker

若问今日的美英士兵为什么而战,他们会回答:为保卫国家安全。这一答案对吗?不!恐怖主义袭击诚然破坏了世界秩序,但绝没有在根本上威胁美英国家的安全。战争实际上植根于现代西方文化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多蒂明确宣称,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是以富强为根本目标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西方文化是惟一的不断激励人们理性化地释放贪欲的文化。在所有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者诚然贪得无厌,但他们总是通过宗教或意识形态,要求民众苦行禁欲。惟独资本主义激励所有人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文化中,知足常乐这样的古训成为迂腐可笑的成见,人们的欲望总处于激发状态。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必须用法制确定财产私有制下的等级阶梯,以激励人们奋力在这种社会等级阶梯上攀登。在这种贪欲的支配下,个人的扩张性经社会整合必然表现为国家的扩张。但西方经济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是:别人的幸福最终也就是自己的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战争不断呢?就因为西方经济学还有另一番道理:战争军费的急剧增加,可以拉动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凯恩斯是引起过西方经济学革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曾将填挖窟窿与开采金矿相比,然后又将开采金矿与战争相比。他说:如果财政部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当金矿的深度适宜于被开采时,世界的财富便迅速增加。战争也被政治家们视为是值得为之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举债支出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战争和开采金矿对人类进步都已经发挥了作用——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的话”。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这样的:永无休止地追求经济增长。既然战争能拉动经济增长,那么总有政治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热心于战争就毫不奇怪了!人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可以说战争是经济的继续。

可见,如果改变不了现代西方文化,就消除不了孳生战争的土壤。现代人为现代文化所塑造。以战争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或许不会有什么毁灭性后果,但若超过一定限度,便会导致全人类的毁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如果爆发核战争,就算核战争过后还有幸存者,他们面对的也将是不可居住的地球。

为能避免这样的厄运,人类必须重塑人性和文化,人类必须确定新的发展方向。不久前,美国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作了题为“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的新方向——从经济学到幸福学”的演讲,吸引了很多听众。他介绍说,很多实验证明,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金钱并不总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径,人们也并不总是根据经济利益计算去进行选择。并非经济越增长人们就生活得越幸福。例如,从1945年到1990年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约3倍,而科学调查的结果是,人们的平均幸福感不但没有成比例地上升,反而略有下降。他的研究表明,人们生活的目标是幸福,而不是财富,财富只是手段之一,人们生活幸福的程度也并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的信念、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环境之中的对比感受。只有当这种思想广为接受且深入人心时,我们的人性才能得到重塑,现代文化才能得到根本改造。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