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相思 血色迷狂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5期 作者: 朱靖江 

标签: 工业地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当美国吹响了进军伊拉克的号角,21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区域性战争正式拉开帷幕。虽然这场战争的策动者自我标榜为伊拉克人民的“解放者”,但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必将对整个世界的石油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石油支配着我们这个星球的能源走向、经济局势、国际关系乃至战争热点。正如一位20世纪初叶的石油商人所咏叹的:“石油,这些被禁锢在岩层下数百万年的黑色精灵,一朝喷出地表,就注定要改变整个世界!

2003年4月,我正在法国巴黎附近马恩河地区采访,看到电视屏幕上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和火势冲天的中东油井,我重温起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1914年9月6日,3000多辆巴黎出租汽车满载着法国士兵奔赴马恩河战场,成功地抗击了德军的大举进攻。马恩河会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攻防转折,而这些“打的上前线”的法国人也许并不知道,他们将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摩托化部队”,显露出石油威力在现代战争中的初次绽放。时隔近90年,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美国士兵依然乘坐在燃油驱动的装甲运兵车上朝着巴格达城前进,与他们的前辈并无本质的区别。

洛克菲勒的小油灯

2001年10月,在“9·11”事件中被撞毁的美国世贸大厦废墟余烬未消,纽约还笼罩在恐怖袭击与“炭疽热”双重阴影的合围之下。我站在夜色里的洛克菲勒中心大楼脚下,端详这座铭记着一个半世纪美国石油发展史的庞然纪念碑。大楼中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办公室里依然有人在开会,延续着老约翰·洛克菲勒先生传承下来的黑色衣钵。他和他的同代人曾将美洲土着居民用来治病疗伤的“石头油”大规模地从地下开采出来,先是作为照明的“煤油”,然后作为引擎的燃料兜售到世界各地。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树木葱郁的山林地带,有一个叫做“油溪”的地方,这里因打出了美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口油井而名垂史册——据说打井人采用的方法是从擅打盐井的中国人手中学来的。打井出油的消息如闪电般传开,一场与美国西部“淘金热”同样狂热的“采油热”开始在该地区蔓延。而打到第一桶油的先驱们并没有几个人站到了财富的顶点。丹尼尔·耶金在他的着作《石油风云》里这样总结了19世纪60年代这个石油乍现的狂飚时代:“一种创造性的革新的时代,交易和欺骗的时代,赚钱-蚀本-永远赚不了钱的时代,筋疲力尽地艰苦工作和痛苦地失望的时代,以及令人惊讶的发展的时代。”

1890年 富豪中的富豪
洛克菲勒长期以来被两个截然相反的噩梦所缠绕:要么是石油枯竭,使自己的石油管道和炼油设备无事可干;要么是被大量的廉价石油所淹没。但是无论如何,1890年的标准石油公司已拥有了10万名员工,洛克菲勒创立的这个石油帝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融生产与商业为一体的机构。在此之后,“大型垄断企业的鼻祖”洛克菲勒成了美国镀金时代的象征,也成了众人批评的焦点。

有关洛克菲勒一统江湖、发家致富的历史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内。虽然当时舆论对他的评价与近年间微软公司所得的名声颇有几分相似:说他“像八爪章鱼一样将竞争对手卡住不放,活活地将他们窒息而死”。但洛克菲勒坚信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先生们,我们是在把便宜的灯光送给穷人!”他自豪地宣称。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约翰·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美国80%-85%的炼油产业和销售市场。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煤油成为城乡人民最喜闻乐见的照明燃料。它不但取代了牛油、鲸油、豆油的地位,而且还成为美国对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最大宗的出口工业品。1894年,标准石油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了“美孚火油公司”,所谓的“洋油”也在中国大地普及开来,而“美孚”的招牌则一直沿用到今天。

责任编辑 / 梅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