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
本土文化的根系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11期 作者: 潘达 

标签: 朝鲜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朝鲜与韩国,一母同胞之姐妹花,同根同源。无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人们世界观有多么不同,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在餐桌上,她们永远认同一种味道——泡菜独有的酸辣气息。其实不仅仅是饮食,在服装、特产、工艺、艺术等许多方面,相同的血脉都使她们无法截然分开。而她们所共同缔造的同源之花,正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征服世界。

缘于萨满教的自然率性,是朝鲜文化潜藏着的母系血脉

朝鲜民族的性格,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坚忍、顽强、极度自尊,做事一板一眼、集体意识浓厚。这类性格的养成,缘于这个民族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中自强图存的需要,也跟李氏朝鲜时代长达500余年的儒教治国、“忠孝”观念深入人心有很大的关系。

以现代的观念看起来,这种单线条似的性格未免有点严肃有余,缺乏个性和幽默感。但是,如果真的以为朝鲜半岛上的人们整天都生活在一种凝重肃穆的气氛中,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朝鲜半岛的民间,尤其是在乡村,哪怕是在被认为精神高度一致化的北方,一种嬉笑怒骂恣肆淋漓、充满娱乐性和谐谑精神的文化传统,一直保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的外在物化形式,便是假面和假面舞。

假面舞通常在露天场地进行,选择天然的斜坡作为舞台。假面舞的表演高度抽象化,一般没有对白,演员在肢体动作和表演细节上,即兴性相当强,每一场的表演时间也很随意。

假面在朝鲜语中称为“Tal”,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怪诞的造型,传递着悠远的历史信息。朝鲜人的祖先是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在佛教传入朝鲜半岛之前,萨满教是朝鲜先民惟一的信仰。这种原始宗教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命本能的尊重,已经溶化在朝鲜民族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如果说佛教和儒教赋予的思辨哲理与秩序观念,是朝鲜文化的父系血脉;那么,缘于萨满教的自然率性,则是潜藏着的母系血脉,虽然隐晦,但却更为本真、更为久远。假面最初的用途,是萨满巫师用来祭祀、驱鬼和娱神的。后来发展起来的所谓“艺术性”假面,其“娱神”的功能仍然相当重要。

每个假面都代表固定的角色,展示了古代朝鲜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现存的“面具舞”是在李氏朝鲜时代(1392--1910)发展起来的。名为“舞”,但实际上是一种民俗戏剧。面具舞一般都有六至八场,每个假面都代表固定的角色,有的是神灵鬼怪,有的是象征自然界的动物,但更多的是古代朝鲜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那些优势阶层,如两班(士宦)、僧侣、书生等,往往在剧中丑态百出。人性的弱点被舞蹈者以滑稽、戏噱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配以一眼就能分辨忠奸美丑的面具,充分展现了朝鲜草根阶层的智慧。

责任编辑 / 张婷 李攀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