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民族艺术的突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11期 作者: 潘达 

标签: 朝鲜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朝鲜与韩国,一母同胞之姐妹花,同根同源。无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人们世界观有多么不同,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在餐桌上,她们永远认同一种味道——泡菜独有的酸辣气息。其实不仅仅是饮食,在服装、特产、工艺、艺术等许多方面,相同的血脉都使她们无法截然分开。而她们所共同缔造的同源之花,正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征服世界。

“翡色青瓷”精品不断问世的同时,高丽匠人开始试验一种新技法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名士徐兢奉宋徽宗之命出使高丽。在高丽都城,一种精美的工艺品让他眼前一亮:“……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窑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同类。”(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这种让来自瓷器国度的行家也大加称赏的艺术品,便是后来名闻世界的高丽青瓷。徐兢到达高丽的时候,恰逢朝鲜半岛上青瓷烧造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徐拿“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秘色青瓷,以及宋徽宗亲自开创的汝窑青瓷来比拟高丽出产的青瓷,评价不可谓不高。

不过,评价再高,这时候的高丽青瓷,也只是对中国青瓷的完美的模仿品。作为朝鲜半岛代表性文化之一的陶瓷艺术,此时还羽翼未丰,不能自立门户。

朝鲜半岛烧制陶器的历史有3000余年,但有意识地创作陶瓷艺术品,始于统一新罗时期(668—935年)对“唐三彩”的模仿。这一类低温釉陶被后世称为“新罗三彩”。10世纪,中国五代时期的青瓷器传入高丽,很快征服了高丽王室的心。10世纪末,如玉类冰的宋朝青瓷再次让高丽王朝震撼,于是,他们开始试制自己的青瓷。

早期的高丽青瓷釉色还不大稳定,主要呈深绿色调,有时出现黄褐色。经过大约1个世纪的摸索,到11世纪中晚期,高丽青瓷的工艺技术趋于成熟,质量大大提高。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其造型及纹样忠实地沿袭了中国越窑、定窑、耀州窑,以及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同宋朝一样,高丽的陶瓷艺术家们把全副精力用于追求釉色的碧绿晶莹。在英宗时期(1122-1146年),高丽纯青瓷的烧造终于达到了一个高峰。器型优雅洗炼,釉色青翠欲滴,这种堪与宋代名窑作品媲美的高丽青瓷,被称作“翡色青瓷”。

责任编辑 / 张婷 李攀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