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名花的尴尬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鲜花已经成为一种最时尚得体的礼品。漫步花卉市场,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着实让人赏心悦目。客厅放一盆凤梨,案头放一盆兰花,阳台上置一盆仙人球;鲜花带给人的不单是健康,更是喜悦的好心情。
正因为如此,春节前的花卉市场空前繁荣。仅北京一地春节期间售出的盆花就达数百万。在各类花卉市场中,洋花大行其道,价钱最高、销售量最大的都是洋花,其中有来自荷兰的凤梨、秋海棠和观叶植物,韩国的大花蕙兰、泰国的洋兰、比利时的高山杜鹃等等。而国产的花卉,包括很多传统名花,却少有人问津。即使同样的品种也是外来花卉销售得快。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然而每年花卉有数亿美元的外汇被洋人赚走,传统名花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为什么洋花备受青睐,而“土花”大受冷落呢?应该承认:洋花的品种相对比较新奇、“抢眼”。但细细分析起来,还有这么几个原因:洋花普遍质量高,而且整齐划一,经过严格的拣选过程,就像工厂制造的产品一样,而国产的花卉质量很低、水平不稳定并且良莠不齐。同时进口花卉包装、基质等都很讲究。此外,国外的花卉产业化的时间比较长,市场比较成熟,新品种也不断出现,因此能保持长盛不衰。反观国内市场,各项花卉品种老化,产业化水平太低,对市场反应迟缓。在这种状况下,怎么能责备国人不支持国产名花呢?
其实很多所谓的“洋花”并非百分之百的洋血统;很多种类都是从“土花”演变来的。而所谓的“土花”,一旦飘洋过海,也会令人刮目相看。比如风靡世界的比利时杜鹃,其中的很多成分来自于中国的杜鹃种类。而大花蕙兰、蝴蝶兰、百合等,很多都跟中国的野生花卉有关。就连郁金香,在中国也有野生的分布。有些中国土生土长的花卉,拿到欧洲,稍加培育或者包装就成了身价百倍的“洋花”。近年荷兰推出的优秀观果植物紫金牛就是地道的中国货,遍布南方的山野沟谷,如今经过工厂化的规模生产,摇身一变成了贵重花卉,大量返销到中国。日本的牡丹是从中国引种的,然而如今在国际市场上反而是日本的牡丹享有盛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中国出口的牡丹花种中好坏搀和,使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信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