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流域综合管理 重建我国生命之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11期 作者: 陈宜瑜 

标签: 水文地理   河流   

由陈宜瑜院士和荷兰A.J.M.Smits教授任中外方组长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于2003年3月在北京成立。图为该课题组在加拿大温哥华考察弗雷泽河流域时与当地居民的合影。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吴国平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一时长江洪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随后,人们对洪涝灾害进行了深刻反思,我国政府也在长江流域启动了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开始了流域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的伟大尝试。

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大河流域往往是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宋代李之仪脍炙人口的《卜算子》,生动描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自然与人文联系。

流域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整体。流域内健康的湿地、森林与河口等生态系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淡水、水能、原木、矿产、中药等资源,还提供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协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流的服务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这就是流域综合管理的核心。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大规模地围湖造田和坡地开垦;为了满足供水、防洪、发电与航运等需要,而兴建了大量闸坝工程,这样极大地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为此,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流域综合管理更注重河流经济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协调,强调通过调整资源利用的经济功能来适应河流的自然生态过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