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淡水豚岌岌可危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4期 作者: 汪永晨 

标签: 生物地理   文化地理   

恐怕很难再有人亲眼看见白豚了。虽然白豚的知名度远不如大熊猫,但它们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是2500万年左右,比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还要早2000万年左右。在普通中国百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白豚这一古老物种的生存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中美瑞日英德六国鲸豚类科学家,采用最先进的观测方法联合进行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沉重地向媒体宣布:本次在白豚的历史分布区——长江中下游进行的科考,没有发现一头白豚。这与科学家们根据《尔雅》中对白豚的描述,判断出当时长江里白豚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有天壤之别。
照片中最上面的小江豚是在中科院水生所完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出生的,两只成年江豚就是小江豚的父母。江豚憨态可掬,性格温顺,喜欢跟人亲近,它们出神地盯着镜头的神态惹人怜爱。为了让这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可爱生灵能够在长江生存并繁衍下去,仅靠科学家们的努力远远不够。

史书上记载白豚在长江不但分布于上起宜昌以上的黄陵庙,下至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干流,而且在长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分布。南京大学的周开亚教授对白豚历史分布颇有研究,早年为了验证史书的可靠性,他曾亲自在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大量走访误捕过以及亲眼见过白豚的渔民。他的调研不但证实了史书的准确性,还发现甚至钱塘江流域都曾有过白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苏江阴以下江段已见不到白豚。1997年和1998—1999年农业部与中国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进行了两次长江中下游白豚和江豚考察,记录到的白豚数量分别为13头和4头。2003年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再次对部分重点江段进行江上观测,一头白豚也没发现。即便如此,当六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零结果公布后,世界还是被震惊了。

白豚的灭绝意味着什么

“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使用的两条科考船从武汉出发,先航行至宜昌,再航至上海,两条科考船各沿一侧航道搜查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搜索范围覆盖了白豚主要活动区域,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白豚这一物种并没有老得不能生存,只是因为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种群灭绝的速度。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这样描述白豚的生存现状:“长江环境的急剧恶化,沿江众多湖泊的建坝、建闸和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些对白豚都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从1998年至今,在长江死亡的白豚中,有的身上有103处血淋淋的鱼钩造成的伤口,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有2头是怀孕的雌豚。

白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即使长江水生物种的生态环境没有恶化,恢复其种群数量也是天大的难题。这是中科院水生所饲养的白豚淇淇生前最经典的照片之一。淇淇去世以后,我们还有希望亲眼看见曾经遍布长江的白豚

鉴于长江两岸较高的人口压力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白豚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下降并不令人惊讶。2004年14位国际鲸类专家和保护工作者曾聚集武汉,一起讨论如何拯救白豚。大家一致认为,白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白豚是世界淡水豚类中,也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数量最少的一种。通常一个科里有很多物种,而白豚科只有一个物种,因此白豚的灭绝不是一个物种的灭绝,而是一个科的灭绝。白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生动物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旗舰种。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