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物种前途未卜
标签: 生物地理 文化地理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2006年的最后几天,湖北省石首市经常弥漫着大雾并有雨雪降临,在这样的天气里通常是不能渡过长江的,如果一定要到对岸的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得绕道上游的荆江大桥。这一绕,一个小时就出去了。剩下的路途更加漫长,若在一年前去保护区,一走就要一天,用保护区胡良慧主任的话说,这里是“中国平原地区最难到达的地方”。我们享受到了乡级公路的便利,时间缩短了一半。
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隐藏在长江石首段的北岸平原上,那里有一段长20.9公里的长江故道(1972年长江裁弯取直以后留下的状如牛轭的湖),由于泥沙的淤塞,这条故道连通长江的口被堵住了,每年只在大约4个月的洪水季节才有长江水灌入故道。1998年洪水之后,人们建坝彻底堵住了江水的入口,只在坝上开了一个泄洪时才开启的闸。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每年只开闸1个月左右的时间,为的是“灌江纳苗”,即把带着鱼苗的长江水灌进故道,以维持故道内的鱼类资源。2006年由于大旱,放水的时间还不到1个月,这也是长江中下游大多数故道的现状。
国家级白豚保护区:
盛名之下的尴尬
龚成在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四年了,是保护区18位工作人员中惟一一个水产专业毕业的人。为了满足我们想在故道里观江豚的心愿,他冒雨带我们坐着快艇进入故道。
即使是在雨天里,故道里的水也是碧绿的。这里的水与长江时断时通,基本上含有与长江水一样的营养物质,长江里的大部分鱼都能在这里生长。由于天鹅洲的污染源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不大,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这里可以辟为半自然状态的白豚迁地保护区,把长江中捕获的白豚放养到故道里,为种群的存活增加一个机会。1990年这里成立了白豚自然保护区,1992年保护区升为国家级。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