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田还湖
恢复长江生命之肾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11期 作者: 胡炎 姜鲁光

湖南西畔山洲的一个清晨,一名农妇准备捕鱼拿到早市上去卖。这里实行退田还湖后,当地的百姓在湖里利用网箱养鱼。
2004年9月的一个周末,湖南青山垸捕捞村的唐代钦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南方的天气依然有些炎热,他换了件短袖衬衫准备出门。晴朗的天气让唐代钦心情愉快,今天他要接待一批从省城来的客人,开自家的游船带他们去洞庭湖游玩,每小时100元的租船费是唐家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
唐家世代生活在西洞庭湖南岸,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水田轮作制度是以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三熟制。唐代钦原本不是开游船的,和捕捞村很多村民一样,以种田养鱼为生。如今他带领一批批游客观赏的青山湖里曾居住着青山垸5700多名百姓。
“垸”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就是在湖泊内和河道中的沼泽地上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居民点。青山垸就是1975年开始从洞庭湖里围垦而成的,面积约11平方公里,当年围成矮堤8.3公里,高1.5米左右,后经历年加高加固,到1998年海拔高达37米。
这里的农业生产面积约600公顷,包括鱼池、水田和蔬菜地,每年用于抗洪抢险和堤防加固的资金约150万元,1996年和1998年两次溃堤。1998年之后,青山垸的村民全部迁到了垸外的安全地带,一次性转变为城镇居民,其原来的耕地和住宅地均退为湖面或湿地。1999年这里被规划为西洞庭湖区的目平湖自然保护区。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