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海底古老的搬运工
海底古老的搬运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1期 作者: 胡炎 

标签: 生物地理   文化地理   

海参与鱼翅、鲍鱼、燕窝同被誉为“海八珍”,因其营养价值较高,一度排在八珍之首。在讲究阴阳之说的中国人眼中,海参与鲍鱼自是壮阳滋阴的上品,常出现在同一道菜里。然而,除了在餐桌上代表中国饮食的极致美味,海参作为最有经济价值的棘皮动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有趣生活习性,“海底搬运工”的称号使之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意义。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Arne Hodalic

神奇的海底,在繁茂的海藻间、珊瑚砂底或礁石缝中栖息着一种棘皮动物——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纲,为重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现存约900种,从浅海到8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其中有40种左右可以食用,全世界年产海参约13500吨。海边的渔民常说:“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海参。”

我国海参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134种,约占全球海参类种数的14.9%左右,其中约有20种可供食用。北起渤海湾和辽东半岛,南到南沙群岛都有出产,特别是西沙群岛有25种左右。世界上一些着名的海参种类在我国都有分布,南海盛产全身黑色的黑乳参,肉质较粗糙的蛇目白尼参,身体短钝、背面光滑的辐肛参,长可达1米、体大肉厚的梅花参。北方沿海盛产的刺参是食用海参中较名贵的品种。

在水族馆观察活海参的外形,多数呈褐色或稍带绿色,肉多而肥厚,体表长满肉刺似的东西,无怪乎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别看海参其貌不扬,但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中已生生不息了几亿年。十几年前,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在四川华蓥山和浙江长兴的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前)地层中,都发掘到了海参的骨片(真皮内层胚胎期骨骼的存留)。对这些骨片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古生物学家划分地层和研究古地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a
b
海参的触手形状在分类上很重要,是分目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有枝形触手(图a)、羽形触手(图b)、形触手和指状触手。拥有不同形状触手的海参有着不同的摄食方式。

由于海参的个体较大,多数以沉积物为食,搬运的泥沙数量很大,所以在生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了解,每小时每只海参可吞泥沙6-8克,一年就是50-70公斤。有些地区,每年通过海参所搬运的泥沙量达500-1000吨,堪称海底的“搬运工”。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