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长臂猿
中国最濒危的动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卢刚 梅志强
标签: 生物地理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昌江黎族自治县

臂行一族
人们习惯把灵长类动物称作“猿猴”,其实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猿和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猿通常指的是类人猿,它们没有尾巴,是与人类最相近的一类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类人猿。而其它长有或长或短尾巴的灵长类动物则都通称为猴。
长臂猿是灵长类中独特的“臂行一族”,它们生长在亚洲的热带雨林里,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其实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是树栖的,像我国的金丝猴和黑叶猴,它们在树冠上跳跃时,有又粗又长的尾巴起到平衡作用,它们的运动方式称为“树跳型”。惟独缺少了一根尾巴的长臂猿却练就了一身“臂行”绝技,被称作“臂荡型”运动。有一段反映人与动物的动作行为相似性的经典镜头,其中长臂猿在树冠上臂行跳跃的画面和体操选手在高低杠上翻腾飞舞的动作最是让人过目不忘。

我国古人对长臂猿能伸出比身体还长的手臂甚感神奇,以为其左右双臂是连贯相通、可以此长彼短的,所以给长臂猿取了个“通臂灵猴”的雅号。其实长臂猿修长的双臂是对在树冠上臂行活动的适应,是进化的产物。相对而言,它的双腿就弱小得多了,几乎无法支持身体直立行走。若长臂猿被迫在地面上行走,它除了四肢着地爬行外,就只能举起双臂蹒跚而走。其动作笨拙而滑稽,全然没有了在树冠上的神气。

所有的野生长臂猿都生活在亚洲的热带森林里,海南坝王岭保护区的斧头岭地区是海南黑冠长臂猿最后仅存的家园。
灵长目长臂猿科的动物约有10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按传统的说法,我国有4种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和黑(冠)长臂猿,前三者都分布在云南南部,后者则生长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本文的主角——海南黑冠长臂猿,历来被认为是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的一个亚种。黑长臂猿共有6个亚种,云南南部有三个,广西西南部、越南北部以及海南各有一个。除了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存约20余只外,其它亚种也都濒临灭绝。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