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进巴格达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唐师曾 

标签: 伊拉克   军事地理   文化地理   

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冲突,使伊拉克人养成强烈的自尊和好斗个性。尽管海湾危机以来伊拉克已被封锁了十多年,可伊拉克坚持把海湾战争称作“战争之母”,认为自己“打败了32个帝国主义强国的联合入侵”。

海湾危机十周年,我受伊拉克文化部长邀请第五次到伊拉克,准备独家采访萨达姆总统。行前,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把一张临摹的萨达姆像送到我家,让我请萨达姆在这张画上签个名……说作者袁熙坤曾经为撒切尔、曼德拉、克林顿等上百位外国元首画过像,可就是没法见到萨达姆。

一到巴格达,萨达姆总统爽快地在这张画上签了名,我计划已久的采访眼看水到渠成。就在这时,一纸要“唐师曾立即回国”的紧急命令发到巴格达,我试图再次吸引世界瞩目、重振海湾战争新华社雄风的计划就这么流了产。

共同信仰安拉的什叶派和逊尼派打了8年,伊拉克把牺牲的英雄塑成99座雕像,屹立在夏特·阿拉伯河畔,遥指东岸的伊朗——“那里就是敌人”。今天坐在雕塑下乘凉的两位男子,随时可能变成战士,变成受人崇拜的雕像。

伊拉克是地球上最有“油水”的国家,两河流域新月形沃土下储藏了最丰富的石油资源。2000年夏,我第五次到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总经理贾西姆给我一根棍子让我敲打地面,随后用一根火柴在我敲打的地方轻轻一划,一团桔黄色的火焰升腾而起,这就是油田。早在6000年前,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城市、发明了车轮、修建了灌溉系统、创造了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还将各种法律编纂成人类第一部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其完整复杂的社会结构,甚至比古埃及文明还早1000年。千百年来,不同种族的犹太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不同信仰的穆斯林、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各种不同生活方式聚居一处,使巴格达成为《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一进巴格达(1990年12月—1991年1月)

1990年8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予以制裁,我单枪匹马从北京飞到伊斯坦布尔,再转道安曼前往伊拉克。伊拉克航空公司别出心裁地要求旅客亲手将自己的行李搬上飞机,以免混入“皮包炸弹”。每位旅客都领到一张白色传单:“根据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229号命令,在你抵达巴格达5天之内,必须到指定的地点验血。”

责任编辑 / 梅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