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夹缬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张琴 

标签: 苍南县   文化地理   

采用夹缬工艺的唐代狮子牡丹纹样筒描古布

夹缬,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古汉语里的“缬”字,专指在丝织品上印染出图案花样。顾名思义,夹缬便是利用雕板在绸绵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唐代的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不但诗人们屡屡咏及,甚至敦煌莫高窟的菩萨们也多“穿”着夹缬织物。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湮灭于典籍,一般认为已经绝迹。

可就在温州市苍南县一座不足100平方米的民间小作坊里,至今仍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这种最古老的织染工艺。这就是中国最后的夹缬作坊,多年来,它的生死存亡牵动了很多人的视线。

2003年4月10日,又一批日本工艺界人士来到该坊。这是一支21个人的日本团队,团长佐藤先生出身蓝染世家(日本1/2的靛青染料由他提供)。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来临遭到了作坊主薛勋郎的竭力拒绝。由于没生意,61岁的薛勋郎已基本停止生产,并且做好改行的准备。但是没生意的作坊偏偏不断地有记者、专家跑上门,又是报道又是研讨。刚开始时,薛勋郎也挺受鼓舞,觉得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外国友人的到来,薛家更是引为荣耀,“外国人来,名气好,说不定会打开生意。”但是时间长了,“生意”并未“打开”,采风者们便成了薛家的额外负担,薛勋郎开始反抗了:“来的全是专家!好像我这儿是研究部门的试验品。我又没有拿工资,这儿又不是展览馆!”

日本鹤阿吽纹和服晚装

薛勋郎曾经十分疑惑:“你说这些日本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是往我家里跑。夹缬对他们有那么重要吗?”

责任编辑 / 朱蓝  图片编辑 / 朱蓝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