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
后起之秀也敢争先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3期






巴林矿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在辽阔的巴林草原上穿行约50公里,便来到雅玛吐山,巴林石矿区就在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8年中国轻工业部才将它正式定名为巴林石。但其发现和利用的历史却可追溯到800多年前元朝建立时,只不过那时人们将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
清时,巴林石有了小规模开采,日本侵华时期,还曾雇用劳工探矿采石,加工成图章、墨盒等运回日本。当时着名印石篆刻家石巢说:巴林石质细而松,微透明,出量丰富,将来可能成为名矿。果然当寿山、青田、昌化三大石种原料都呈现出不足的情况下,巴林石以贮藏量大而后来居上。不过它的脱颖而出也并非偶然。它润泽柔腻,色彩丰富艳丽。有可与昌化鸡血石媲美的巴林鸡血石,号称可以替代田黄石的福田黄,还有与青田石极为相似的各种冻石。
根据地质学家介绍,巴林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高岭石的品种数量。另外,除了硅和铝,钙、镁、硫、钾、钠、锰、铁、钛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变化,也造就了巴林石丰富的色彩。如含铁元素较多的会使石头呈黄、红色,锰元素的侵入,就出现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现象,铝元素多了,石材就呈现出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的透明度较高,硬度却比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软,也宜于治印或雕刻,稍嫌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够稳定,比如同是鸡血石,巴林鸡血石较易氧化、褪色,尤其是在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下,汞极易分解,半年后,平均有60%的鸡血石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再细看两者的质地,巴林多花纹,昌化较纯粹。所以也有同行称赞二者是“南血北地”(巴林石地子好),各有千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