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涌向陆地深处的波涛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12期 作者: 孙侃 林炳尧 

标签: 海宁市   水文地理   文化地理   

当海潮来到时,海宁盐官的钱塘江入海口处波澜壮阔。尤其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左右,壮美无比的涌潮吸引着百万的人流前来观赏。如果从杭州湾的湾顶澉浦算起,威猛的钱塘涌潮可沿钱塘江上溯到80公里的地方。科学家们说正是喇叭状的杭州湾和江口处的一个130公里长的沙坎使得钱塘江涌潮名扬天下。
图为2000年农历八月十八出现在老盐仓的回头潮,那是涌潮在撞击堤岸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翻卷回头形成的巨浪。钱塘江涌潮的破坏力很大。1953年,巨大的涌潮把安置在海宁县盐官一处海堤上的、高出海面6米、重1500公斤的镇海铁牛冲移了十几米远。涌潮掏刷河床,威胁海堤安全。从公元775年到1949年的1100多年间,钱塘江平均每5年发生较大洪潮灾一次。洪灾带来的咸水几度影响到嘉兴、湖州、吴江一带。而土地一旦经咸水浸泡,得四五年才能恢复。

钱塘江有好几个名字,因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称为“之江”。后来,在曲折的“折”字左边加三点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变化的意思,该省省名就源于此。至于“钱塘江”一词,则是公元10世纪吴越国钱武肃王以后的事了。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内的六股尖,那里溪流纵横,很难分出哪一条是钱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后,钱塘江就变成了一条有规模的大河,又两三百公里之后,就进入寥廓无际的杭州湾。

驱车从杭州出发,几乎贴着钱塘江的江堤向东行驶。涌潮还没到来时的钱塘江江面其实非常平静,江水从容优雅地缓缓东流。江堤下的芦苇丛里,不时有鹭鸟栖落飞起,江中央的几条挖沙船像是沉睡着。这景致,与总是显得过于静谧的西湖竟有几分相像。只有当我摇下车窗,闻见扑面的咸腥味时,才意识到我们正朝大海而去。

“海宁潮”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之一,观潮之风由来已久,据传始于汉而盛于宋,南宋起便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节。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每到观潮季节,人潮、江潮两相涌。图为2003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出现在海宁盐官镇的巨大一线潮。当涌潮很大的时候,它会接近一条直线,弱的时候则会呈现S形。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超英

20年过去了,第一次观潮的景象依然那么清晰。那次,开了一辆老式面包车,到海宁的一个叫“八堡”的地方,准备从那儿到盐官,再到老盐仓,追着潮看。这种观潮方法现在称为“一潮三看”,能够一次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都看到。

当年,八堡一带,江面有十多公里宽,天与海的交界处显得极为很远。我们赶到那里时,大江还在落潮,江水静静地往下游流着。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云,太阳穿过间隙,照在江面上,阵阵涟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还热得很。时间还早,钻进海堤上的芦苇丛,想凉快一下,没想到那里更加闷热。不久,就有人在叫喊:“来了,来了。”极目望去,天边有黑、白两道线,低沉的潮声已经可闻。黑白两条线渐渐逼来,潮声渐渐清晰,没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军万马直扑过来,潮头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溯江挺进,并在海堤上溅起极高的浪花。

责任编辑 / 朱彤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