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生态博物馆的试验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10期 作者: 苏东海 

标签: 六枝特区   文化地理   民俗村   古村   

苏东海
《中国博物馆》原主编、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挪合作贵州项目领导小组组长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是美妙的,不用博物馆专业人员,而让公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要把物归还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照这样推演下去,只能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再也不需要博物馆了。”1994年在一次博物馆学年会上,新任的委员会主席马丁· 施尔如是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崛起和生态理念的传播震撼人心,也影响着国际博物馆界改革的思维。1971年国际博协大会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迅速形成了实践运动,而这个概念本身和它的实践在现实中受到了种种挑战。

首先是新生的生态博物馆与传统的、主流的博物馆的碰撞。这种碰撞其实是始于欧洲。生态博物馆受到了像马丁· 施尔一样的西方博物馆学家的质疑。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思维,恰恰是在对主流博物馆传统思维的批判中诞生的,这种碰撞是很自然的,也是有益的。在现实中博物馆是在思想交融中前进的。

中国倡导生态博物馆,是和对现实的警觉分不开的。而生态博物馆的实验地之所以放在贵州,是因为贵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滞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比较厚重。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做法,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建立众多的、小型的、村寨的生态博物馆,贵州是比较好的试验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