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
日本的玄奘—圆仁足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10期 作者: 阿南史代 

标签: 地理人物   历史地理   

9世纪时,有一位日本僧人来到中国,他用日记记录下了他在中国9年的经历。圆仁的经历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日记不仅仅是旅行札记,更是以一个日本僧人的独特视角,描绘唐王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以及发生在843—845年的武宗灭佛法难。本文作者阿南史代女士在近20年间,沿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供的线索寻访故迹。她发现,圆仁日记中描绘的景象,有许多在1100多年之后依旧。
圆仁在等待了1年零9个月后,终于取得在中国居留的合法身份。他拿到通行证后,即从山东邹平醴泉寺向五台山的方向走去。

在海上共航行了半个月,眼看胜利在望,然而一个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又降临了

公元838年6月13日,腾原常嗣大使率领两艘日本使船从博多湾,也就是现在的福冈出发,乘东风西行,当年所有到中国的船队都被要求在如东靠岸。如东位于扬州东边的海岸附近,日本16次成功的遣唐使中,有9次走了这条线路。46岁的法师圆仁也船上。在当时的日本,要想成为得道高僧,到中国深入学习佛教经文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他此行的目的是稽拜天台山,解答有关佛教教义和修行的疑惑。

尽管这一段旅程在当年是危险重重,但是日本政府仍然资助官员、僧侣、商人和艺术家们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圆仁他们在海上共航行了半个月,历尽艰辛,陆地已经近在咫尺,眼看胜利在望,然而一个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又降临了:他们的船陷进沿海滩涂延伸出的泥滩里,只有等待别人救助。幸运的是,中国的渔船费力救起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东梁丰村,此时已经是7月2日了。

本文作者阿南史代女士(左)拜访山西五台山灵境寺住持。住持向阿南详细介绍了当年圆仁到这里的历史情况。(梁志军 摄)

由于泥沙的淤积和围海造田,现在的海岸线已向外推移了15公里。我在圩岸村找到了一条小水渠,我想圆仁他们当年很可能就是顺着它驶进内陆的。

圆仁慈觉大师像。日本枥县是圆仁出生的地方。为了纪念圆仁,特在此修造了壬生寺。寺里供放着1684年制成的圆仁坐像。
圆仁于838—847年撰写的4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首页。

我从现在的兵房小城出发向东,希望找到确切的海岸线。从地图上看,海岸非常近,但是地图上没有标明眼前这片一望无际的滩涂。海水在哪里呢?我一直不停地询问。后来我碰到一群赶海人,他们挤在一辆拖拉机上,湿漉漉的篮子里装满了扇贝和其他海产品,我知道海应该就在附近了。我大声地问他们:海还有多远?此言一出,引起他们一阵笑声。他们告诉我:脚下就是海呀。因为现在退潮,海滩上只留下薄薄的一层海水。在一望无际的滩涂,我想象着圆仁他们的船陷在泥滩里的情景。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