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浪漫昆虫的生存困境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03期 作者: 侯清柏 李学燕 梁醒财 

标签: 生物地理   

对于多数人来说,炎炎夏夜飞舞着的闪光的萤火虫,只是一种隐藏着美好童年回忆的生灵。殊不知,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在工业、医疗、防治污染等多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但是让人忧心的是,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如今却难觅踪迹,它们的生存生态遭受了怎样的破坏?它们又是如何在短暂的一生完成发光和繁衍交配的任务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虫研究组的科学家在经过几年的研究之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让人唏嘘的萤火虫世界。

萤火虫是一群大部分会发光的小甲虫,它们的身体器官内储存有特殊物质荧光酶,这种物质被氧化后,便呈现出晶莹剔透的发光奇观。在能发光的萤火虫中,以山窗萤雄萤发出的光最亮。

对生境最为敏感的昆虫

人们对于萤火虫的了解,只是基于流传在中国的一些美丽传说。随着萤火虫及荧光酶的价值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人们生态与环保意识的加强,那些飞舞在夏夜的小精灵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可是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晶亮的萤光,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灯光取代,变得踪迹杳渺。

萤火虫等发光甲虫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河流及小溪边,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通常在有山有水、环境质量较好的地方都有萤火虫存在,它们的栖息环境可用“青山绿水”来概括。

不过,萤火虫的居住环境如今正遭受着破坏。在森林砍伐、河流湖泊污染、农药化肥及化工产品过度使用给生物资源带来的极大危害之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侵占了这些小精灵赖以生存的环境。明亮的灯光破坏了萤火虫宁静的生活空间,使它们被迫迁移到乡间甚至更偏远的地方,继续顽强地生存着。

近年来,我们对北京、云南昆明市郊区的萤火虫生存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作为水源地保护的昆明市北郊生态环境较好,因此,这一带还可发现近十种萤火虫,但在南郊及东郊,人口密集,植被遭受破坏,很难再觅到萤火虫的芳踪。在北京香山以及清华园内,炎炎夏夜,也偶有邂逅萤火虫之时。

责任编辑 / 王杰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