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的成长
标签:
利用《地理知识》的刊号改版、更名发展起来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其媒体实践中,很多人和事是无法忘记的。
改版的初期,可谓内外交困。其时,占据国内高档杂志市场的几乎全是舶来品,美女俊男固守的封面,香艳四溢。客户和广告商、发行商几乎不相信在中国办科学杂志能够成功,我们要对所有的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什么是地理。初期的九人团队有七人都在编辑部,尽管每人都怀揣着成功的希望,但对如何行走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毕竟《地理知识》杂志封闭运行太久了。那时发行部尚未组建,每个人都要利用各自渠道,把新版杂志分送到北京很有限的几家书店,同事闪现的为难表情和销售商的冷傲,更激发了成功的豪气。
我们曾为“科普的”与“科学传媒”的不同定位争论不休。《地理知识》长期以普及地理知识为己任,高考制度的两次改革让她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变化。尤其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快、阅读选择多样、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传播知识能否支撑一本杂志的市场?事实表明,传统的科普概念带给社会的是政府行为和居高临下、拒人千里之外的疏远感。作为杂志,如果提供新闻资讯,根本无法与分秒更新、海量存储并且免费索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如果传播知识,提高技能,又如何与书本和各种类型的学堂相比?惟一可能的就是话题和谈资,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精准、精炼、精彩地提供科学背景故事。我们为此付出了一年的代价。因为新理念是需要团队来实现,要让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片,每一幅地图都能体现我们是地理话题和谈资的提供商。
编辑部的强大选题策划和执行能力,让杂志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2000年初,已不再有合作伙伴质疑“读者喜欢地理吗?”,发行量如滚雪球般上升。此时的焦点矛盾在于文题不符,冠以“知识”的刊名已不能覆盖杂志的内容,更名就成为必选的动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