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中的温暖家园


狗皮帽子头上戴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冬天,多数东北人都戴狗皮帽子。东北乡村或城市养狗的人家非常多,所以就地取材十分方便。狗毛细长柔软,舒服压风,颜色也是黑白灰黄各色独立或者杂陈,什么年龄的人都能戴。狐狸皮帽子孩子就戴不了,它产生的热量高,容易伤害孩子的眼睛。狼皮帽子对眼睛倒没什么影响,但是掉毛快,而且太沉了。我父亲戴过这么一顶,刚做好的时候看起来特别帅气,但是一个冬天下来帽子就成了半老徐娘。猫皮帽子、兔皮帽子也是毛掉得厉害,但是毛皮松软,颜色漂亮,小姑娘都喜欢戴。我三哥戴过一顶挠头皮帽子,挠头是东北土名,其实就是一丘之貉的貉,也有人说是獾。挠头皮帽子绒毛丰厚,硬毛狭长而嶙峋,伸张的姿态非常漂亮。
许多关内人都认为狗皮帽子是东北人创造出来的。其实不然,狗皮帽子虽是在东北这个地方创造出来的,但却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创造出来的,东北的许多土着民族并不戴它。


赫哲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些信仰多神论萨满教的民族,都会把狗看成是与自己同等的一种生命,他们多戴狍皮帽子。满族人不仅不戴狗皮帽子,而且严禁杀狗、吃狗肉以及使用各种狗皮用品。相传明将李成梁放火烧杀努尔哈赤的时候,一条狗救了努尔哈赤的命。为了报答狗的恩德,努尔哈赤制定了许多与狗有关的禁忌。满族人不仅自己遵守,而且也忌讳来访的客人戴狗皮帽子和狗皮套袖。赫哲族也有一个义犬救命的传说,只不过在这个与满族人同源的传说里,努尔哈赤变成了赫哲族部落首领莽穆额真。
后来流行东北各地的狗皮帽子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者河北人发明的。我在一家博物馆里见过一张拍摄于清末民初的照片,四个衣衫褴褛的汉族人牵着狗走在闯关东的路上。当时牵狗上路可能只是为了起到防身的作用。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死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帽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