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名 澳门历史城区
西方文化由此登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10期 作者: 姚风 

标签: 澳门   

专家评语:澳门历史城区成为澳门近代殖民地文化的露天博物馆,澳门最富魅力和吸引力的标志地区。——邓东
“澳门历史城区”以昔日华洋共处的旧城区为核心,包括议事厅前地、大堂前地等相邻的众多广场空间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等二十多处历史建筑。这片区域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有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所西式大学和西式医院等。图为灯火辉煌的议事厅前地。

有朋友来到澳门,总是会带他们来老城区(也就是刚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历史城区”)走一走。这里是历史的澳门,可以见到时间未老,但在一砖一石上已留下沧桑的容颜。这是和谐的澳门,中西文化和睦共存,携手孕育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它含蓄、温和而又丰富多彩,令人在不经意之间迷恋其中。或许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澳门一样让人感受到如此浓厚的中西合璧的气息。

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澳门逐渐成为一个不同文化相遇和交融的地方,并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当人们赞颂澳门的这种文化特性之余,也不该忘记所谓的“文化交融”不过是西方的海外扩张在中国衍生的副产品。中华帝国从“世界的中心”到走向夕阳的嬗变完全可以在澳门这面小小的镜子中折射出来。

漫步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在穿越历史的时空。当脚步踏在议事厅前地(前地来自葡文的largo,即小广场之意)上,恍若凌波而行,这些铺成海浪形状的一块块碎石,凝聚着葡萄牙人对大海的情结,是大海引领他们来到东方,成就光荣和梦想,如今樯橹烟飞灰灭,只有金属的地球仪静止在广场的中央。圣保禄学院原是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聪明特达之士”都是从这里启程前往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但他们未能把天子的臣民都改造成上帝的羔羊,空留下大三巴牌坊的残墙在石阶的尽头孤独,它的门前是天空,门后还是天空。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郑家大屋气派不凡,其主人郑观应倡导维新变法,写下对孙中山、毛泽东产生过影响的《盛世危言》,发出“政治不改良,实万难兴盛”的呼吁,但曾御览此书的光绪皇帝却没有能力改变历史。妈阁庙香火鼎盛,上香求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据说妈阁庙是澳门最早的建筑,当初葡萄牙人在这里的海岸登陆,问本地人此地是何处?答曰:妈阁,从此葡萄牙人就把澳门叫做“MACAU”。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说,“妈港”(即MACAU)不是澳门的真姓名,确实不是,但澳门还有其他真实的名字,如“濠镜”、“镜海”、“濠江”等,其中“镜海”算是最动听的了,透着几分诗意和平静。

回首历史总是避不开沉重和叹息,还是寻找诗意和平静吧。只要留心,诗意就无处不在。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分布着如此众多的教堂,它们体现了古典主义、巴洛克式、哥特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圣奥斯丁教堂、圣劳伦佐教堂都美轮美奂,宗教的宁静和庄重之中,荡漾着明丽的色彩和温暖的诗意。在众多的教堂之中,最美丽优雅的应该是玫瑰堂了,它保持着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米黄色的粉饰、白色的脚线、绿色的门窗和顶部的三角形山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散发着南欧的风情和浪漫。寻找诗意,也无法错过西望洋山,看烟波微茫之上,夕阳牵着漫天彤云缓缓西坠,或者沉浸在松山的青翠中谛听风声鸟鸣,遥想当年山崖下惊涛拍岸,南中国海最早的灯塔指引着南北船只乘风破浪。澳门虽小,但有这样的好处,转身就可走进另一种风景,数步就可跨入历史。

责任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