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木材
新中国的顶梁柱

由于红松生长缓慢,纹理细密,抗风化、耐腐蚀,用途广泛,所以特别受欢迎,多年以来,东北的红松一直供不应求。现在,由于砍伐过度,连人工红松林的产量也在下降。
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长白山,这五座山脉手牵手,像英文字母的“U”,环抱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将富饶的东北大地揽入怀中。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前期,五座山脉揽住的东北是撒一粒高粱能长出一片青纱帐,种一棵树苗能长出一片森林的沃土。
从1929年至1944年的15年间,在沙俄和日本的抢掠下,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减少18%,森林蓄积量减少14.3%。那年月,“中东铁路”最初几乎就是一条沙俄掠夺并运输东北木材的专用铁路;那年月,从乌苏里江解冻开始,满江漂着的都是运往日本的中国东北的木材。
多年以前,我曾看过一张老照片,那场面至今仍刺痛着我的心:在大兴安岭的十八站,无数树木被日本侵略者砍伐后留下了齐腰高的树桩,像一座座森林纪念碑。即便如此,东北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首选木材基地
先来看一组惊人的数据:仅1948—1949的两年里,东北林区就为国家生产木材约600万立方米。随之的1950年,全国采伐木材总量预计405万立方米,而东三省实际采伐量高达521.3万立方米,黑龙江就达339.0万立方米。东三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生产原木4893万立方米,约占全国1/2以上,生产锯材占全国森工系统锯材87%以上。1977年,仅黑龙江供应的木材量就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国家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时期需要的木材,一多半是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开采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