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神话之鸟”
黑嘴端凤头燕鸥

2004年夏季的一个双休日,我和陈志鸿、林植等5位厦门观鸟会会员冒着36℃的高温,又一次踏上考察的路程。我们的目标是寻找被专家学者称为“神话之鸟”的黑嘴端凤头燕鸥,为了这个目标,今年夏季我们已经出海20多次,调查了近60个岛屿,虽然一直没有找到“神话之鸟”,但是始终坚持着向下一个目标迈进。这一次,是否依然是零记录呢?
第一天,与以往的调查一样,依然没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影子。分析了当地的地形特点以后,我们决定转移到有大片湿地的海滨碰碰运气。这是一处河口湿地,面积很大,生物多样性高,鸟类的食物丰富,是海鸟理想的觅食地。清晨5点,海水开始退潮,大片的浅滩露出水面,吸引了许多海鸟降落。调查人员兵分两路,我和陈志鸿顺着逐渐退却的潮水,向远处一群正在休息的鸥群靠近,透过高倍望远镜,数百只黑尾鸥、须浮鸥、白额燕鸥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有的从空中俯冲入水觅食,有的趴在沙地上休息,有的静静地站着不动。忽然,几只大凤头燕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有黑嘴端凤头燕鸥混在其中?由于黑嘴端凤头燕鸥一般和大凤头燕鸥一起活动,因此我们对大凤头燕鸥和外型类似大凤头燕鸥的鸟都特别留意。这时,先期走向东边观察的林植突然回头,疾步向我们走来,脸上闪烁着少有的兴奋,激动地说:刚才有2只黑嘴端凤头燕鸥从他头顶飞过,降落在我和陈志鸿观察的那群鸥中。太棒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陈志鸿激动地握紧双拳,又不敢叫出声来,心绪一直难以平静:几个月来,经历了高温酷暑、大风大浪,甚至被当作偷渡犯关押审问,大家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一个人退出调查,现在终于找到了“神话之鸟”,所有的疲惫都已烟消云散。

我们立即换了一个位置,从顺光的方向靠近鸥群,终于从几只大凤头燕鸥后面找到了一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它的嘴是橙黄色的,嘴的尖端、占嘴长度三分子一的部分黑色,颈部的羽毛白色,上体和翼上的羽毛浅灰色,接近于全白,翼尖灰色较深,与它旁边灰色羽毛、黄色嘴的大凤头燕鸥明显不同;这只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前额白色,是一只非繁殖个体,头顶羽毛黑色且较长,披到枕后,微风吹来,黑色的冠羽竖立头顶。它站在浅水边,不断地用嘴梳理着羽毛,有时整个身子泡在水里,抖动双翅和全身的羽毛。紧接着,在一群黑尾鸥中,我们又发现1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同样是非繁殖羽个体。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黑嘴端凤头燕鸥被发现的最早记录是在1863年的中国,1937年在山东青岛附近的沐官岛采集到15雄6雌共21个标本,以后的63年中,黑嘴端凤头燕鸥观察记录寥寥无几,仅有1978年在中国河北的北戴河和1991年在中国的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等少量观察记录。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有少量标本和观察记录,但都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采集的。直到2000年,台湾学者在福建连江的马祖发现了8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并记录了繁殖行为,引起了国际鸟类学界的轰动。这是目前为止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地。此后的4年来,一直只有马祖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的观察记录,而且数量只有几只到10几只,极为稀少。据估计,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全球数量不超过100只,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故一直被视为极危物种(CR) ,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专家认为,黑嘴端凤头燕鸥在中国东部沿海繁殖,可能南迁至南海、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越冬。由于黑嘴端凤头燕鸥的数量极少,因此还没有关于它的特征、习性、栖息地的详细资料。我们的记录,不仅扩大了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分布范围,而且还详细观察到黑嘴端凤头燕鸥在大陆海岸线地区觅食、栖息的行为,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