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一个只属于东北的传奇
标签: 生物地理

人参的拉丁名在希腊语中,意为“能治百病的灵药”,可见它的认知程度和普世价值。人参特别娇气,对环境敏感而挑剔,稍有不如意就要“自寻短见”。同时它又极其皮实,能耐得住酷暑严冬,甚至可以长期休眠,生而不长,故有百年树千年参之说。人参必须生长在阴凉、湿润、昼夜温差大的地方,要有山地缓坡,要有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加以屏蔽,要有肥沃干净的土壤,要有深浅适宜的地表植被……这样的地理条件,唯东北独有,其中以长白山为最,张广才岭、完达山麓和小兴安岭局部也适宜。
参生北国:历史与自然的必然选择
人参的分布格局原本并不是这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咏参诗可证:“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可见宋代中原大地也有人参,而且以山西上党参为最佳,辽东(泛指东北)的人参只是旁门庶出,上不得台面。当然,这是诗人的狭隘自大和汉本位观点。苏东坡死后不过20多年,徽钦二帝就被金军掳走,多种因素使人参迅速而决绝地跟中原告别,东北的大山莽林,反而成了人参最后守望的家园。
人们对人参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起初只是作为地方的土特产相互馈赠,后来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人参的药用价值被慢慢认识,特别是经顶尖医师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接力式的强力推崇,人参不但走向极致,也被渐渐神化,几有扶危挽颓、起死回生的万能功效。
人参因其神功奇效而在劫难逃了。人们对人参趋之若鹜,汹涌的淘参热混乱而疯狂地泛漫着,千百年来未曾消减。历代统治者都把人参当做纳贡珍品,上层社会也将其列为优渥生活必备。所谓寸参如寸金,一参在手,可敌卿相,采参就成了脱贫解困最为便利的捷径。山林苍莽,盗采者如鱼入海,每年有数万人呼啸而至,渗透到长白山里如梳如篦如剃。很快,东北人参重复了上党人参的悲惨命运,离彻底灭绝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