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
愤怒之河

从青藏高原一泻而下的怒江,穿越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穿越缅甸的掸邦高原,注入印度洋。60年前,她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中国遭遇亡国之灾的关键时刻,守住了这个国家最后的防线;她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1944年5月,16万远征大军渡过怒江,开始了这个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略反攻。

双虹桥
双虹桥建于乾隆年间,坐落在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蜀身毒道”上。怒江战役时,它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的重要渡口。大军渡江之后最惨烈的一仗发生在西岸的大塘子。直到今天,当地老乡都会告诉你,那时候,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都是“旺子”。
双虹桥建于乾隆年间,坐落在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蜀身毒道”上。怒江战役时,它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的重要渡口。大军渡江之后最惨烈的一仗发生在西岸的大塘子。直到今天,当地老乡都会告诉你,那时候,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都是“旺子”。
“一支超过十万人的部队、一万多头骡马和毛驴、两万多挑夫散布在险峻曲折的隘道上,沿着山路,走向怒吼的激流。武器装备的碰撞声和骡马的铜铃声回响在七千至八千码的深谷中。”
——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参谋长弗兰克·多尔回忆录
一个闷热的下午,我费尽周折在昆明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陈宝文老先生。他就是1944年5月11日的早上“沿着山路走向怒吼的激流”的十余万远征大军中的一员——前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作战参谋。
陈宝文毕业于黄埔九期,今年90岁,走路已经颤颤巍巍的了。自始至终老人都以一种温和平静的语气讲述他八年抗战里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前线的经历。晚年的寂寞中,老人翻译了多尔将军回忆录的部分章节。回忆录是迄今为止对怒江战役的惟一完整的记录。中国远征军里有一支4000多人的美国陆军部队,称为Y部队,提供中国军队指挥官的训练,制定反攻计划,供应武器、弹药、医疗和其他装备。多尔准将就是Y部队的参谋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