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灯塔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04期 作者: 李娅媚 朱跃

灯塔是舶来品,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并没有出现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为了方便进入上海,遂在嵊泗列岛的花鸟山等海岛上修建灯塔,导航来往的军舰和运送鸦片的船只。

据说,1870年,一位设计灯塔的英国中尉,装扮成一个大清的商人,扎着辫子,从上海雇了当地渔民的小船,摇着桨,出长江口,绕嵊泗列岛转了一圈。回去之后,画了地形图,让人造灯塔。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花鸟山灯塔。花鸟山灯塔位于花鸟山岛,花鸟山岛形状像一只鸟,该灯塔就是建在鸟尾巴上。嵊泗列岛地处东海北部,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会合处,东临东海,南与佛教圣地普陀山相对,西与上海金山卫相望,北接黄海,扼长江、钱塘江之咽喉,是国际远洋轮船出入长江、吴淞口的必经之地。花鸟山是进出上海的咽喉,这个造在花鸟山“鸟尾”上的灯塔,照亮了夜晚进出上海港的主要航道。从吴淞口出来,个把小时就到花鸟山岛,这意味着不出12海里就将进入公海。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花鸟山灯塔至今还是远东第一大灯塔。
灯塔的殖民色彩
借助灯塔的航标作用,西方人用枪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1854年7月12日,由3名税务监督,即英国人威妥玛、美国人客尔和法国人史密斯组成的关税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新制海关的起源,也是大清海关受外国人操纵的开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国人全面操纵清政府海关,在沿海、长江和对外开放口岸、航道开始设置航标,拉开了中国近代航标建设的序幕。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第十条明文规定: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经费,在船钞项下拨用。从此,由海关征收的船钞(吨税)就成为清政府沿海航标经费的来源。到1864年,英国人赫德被任命为清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长,他“将各口所收船钞拨给十分之一,作为改善航标的基金”。之后4年里,这项基金共收入白银10万两,用于中国海上的灯塔建设。最早兴建的有宁波、烟台、天津三处灯塔,还建设灯船一艘及灯浮灯标数处,在长江仅镇江段就设立了7座航标。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