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山东人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1期 作者: 王兆军 

标签: 文化地理   观点地理   历史地理   

在一般人眼里,山东人的特性是粗鲁、豪爽、好斗、重义气、好交友、能吃苦。但作为一种地域性格,山东人其实与人们所说的并不完全一样。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山东境内的齐、鲁文化差异很大,而且齐人和鲁人的性格也是很不相同。

齐人好功利,喜欢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外出冒险寻找新路。因此,齐国出过很多政治家、军事家。比较早的有西周时的姜太公。他帮助来自西部的姬姓建立了周朝后,就坐镇齐国,并向这里的百姓灌输男子汉当报效国家、赢得功名的思想观念。春秋时代的齐国人管仲曾辅佐齐王称雄一方。汉朝的韩信被刘邦封为三齐王。后来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军队的主要成份都是山东齐地男子。齐人在政治、军事和经商活动中锻炼出特有的一种素质:好战、健谈、聪明。

与齐人相比,鲁国人有明显的不同。鲁人好道义。齐国出过许多战绩显赫的功臣,鲁国出的却是道德圣贤和文章高手。最先到鲁地为王的是道德模范周公。后来的孔子、孟子、颜回,讲求的是伦理道德。鲁国还出过孝子王祥,以及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就是没出过大政治家或大军事家。

值得注意的是,齐人的求功仅限于为臣,鲁人的求德也仅限于辅王,所以山东在历史上没出过皇帝。韩信当年所拥有的兵力完全可以称王称霸,可他没有那样做。梁山好汉的势力当时也很雄厚,连官兵都无法征服,但最后还是被招安了。孔子在政治上的目标就是行他的道,如果道行不通,他宁可乘个独木舟去海上漂浮,也不会想到造反。在这点上,齐人和鲁人在差异中似有了些一致性,即齐人要做的是体制内的豪杰,鲁人追求的是传统中的圣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