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喷出的神奇土地
黄河三角洲


清咸丰五年,黄河开始展开一把新扇子……
1998年10月,我跟随北京大学的许学工副教授,首次前往东营——一座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最年轻的城市。路程并不周折,从北京有直达的客车,名字就叫“黄河高速”。
广义上的黄河三角洲,是以孟津为顶点,北达天津,南抵淮阴,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这个巨大无比的三角洲是黄河填华北古海湾造就的。进入历史时期后,5000年来黄河犹如一条不安分的巨龙,在山东半岛南北两侧的渤、黄海之间来回打滚儿,泥沙堆积成3个三角洲:公元前3000年至前1128年形成的、以天津为中心的古黄河三角洲,公元前1128年黄河大改道至公元1855年形成的江苏北部废黄河三角洲,以及1855年黄河弃淮夺大清河河道至今形成的近、现代三角洲。而今人们一提黄河三角洲,往往指的是近、现代三角洲,大致包括山东省滨州地区的一部分和差不多东营市的全部。它是世界六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那么黄河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呢?黄河一路汹涌澎湃,闯关夺隘,但是一出宁咀峡,进入到最低一个阶梯上时,河道豁然开阔,从宽300米陡增到3000米,而自此以下直至入海,再也不受峡谷的约束。于是水流变缓,就此懒洋洋地打着瞌睡到河口,携带的泥沙一路上大量沉积。特别是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海潮的顶托,滚滚的泥沙就在河口淤积起来,而且越积越高,成了阻拦黄河入海的高坎。为了闯出一条入海路,黄河左冲右突,来回摆动,扫出一个扇面,终于造就了三角洲。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一次惊洪暴发,滔天的洪水自河南铜瓦厢冲破堤坝,弃徐淮古道,夺大清河河道,由东营境地直奔渤海。从那一年起,黄河在这个抢来的新地界尽情撒欢,大改道10次,小改道50多次,从左摆到右,又从右摆到左,不到150年已完成两次大循环,鲜活活扫出了一个5400平方公里的新扇面。这个大扇面以宁海为顶点向东北方向打开,北起套儿河口,南至淄脉沟,扇边参差呈锯齿状,摆动留下的九重故道高出地面2-3米,好似道道扇骨,自顶点放射开去。在扇骨之间,是相对较低的微斜平地与河间洼地。由于不同的地形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扇面上便形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天然油画,还真有点法国画家马蒂斯的画风呢!
责任编辑 / 刘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