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海第一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3期

八国联军来了
这张1905年时由天津寄往法国的明信片底图采用的是1900年初冬,八国联军士兵侵占山海关后,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下的合影。画面左侧还有身着典型清末服饰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史中,八国联军的军事入侵乃是极尽屈辱的一笔。1900年 9月,已占领了紫禁城的联军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兵、骑兵17万,占领了中国东北。其时,山海关守将自知不敌,派出了士绅代表出迎议和。因此,联军旋即顺利“接收”了山海关,直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才陆续撤兵。
这张1905年时由天津寄往法国的明信片底图采用的是1900年初冬,八国联军士兵侵占山海关后,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下的合影。画面左侧还有身着典型清末服饰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史中,八国联军的军事入侵乃是极尽屈辱的一笔。1900年 9月,已占领了紫禁城的联军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兵、骑兵17万,占领了中国东北。其时,山海关守将自知不敌,派出了士绅代表出迎议和。因此,联军旋即顺利“接收”了山海关,直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才陆续撤兵。
“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这是明朝名将戚继光《镇东楼诗》中的句子。诗中的镇东楼,正是高悬“天下第一关”匾额的山海关东门城楼。
翻开地图,在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和辽宁省锦州市之间,可以看见低山丘陵东南侧有一片平缓的沿海平原,被称为“辽西走廊”或“山海关走廊”。山海关并非徒具走廊之名,它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天然交通要道,自古即是“要冲”、“急冲”,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隋代,山海关被称为渝关,后又称榆关、临闾关。山海关作为长城东段要隘,是从明代开始的,创建人乃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关城修得,因其北倚燕山余脉,南连渤海,因此得名。万历年间,长城沿线被分为九边九镇,山海关属于蓟镇管辖。《明史》有载:“戚继光在镇(担任蓟镇总兵),二寇不敢犯蓟门。”想来,戚将军的《镇东楼诗》应为“在镇”时所感所作。
在史家眼中,山海关的内涵有大小之分。大者指关城,包括关城、罗城、翼城、瓮城、边墙敌楼等共同组成的防御体系,周长约4800米,平均墙高约12米、厚达10米。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我见过一幅清代山海关舆图,对此体系描绘得非常清楚。山海关关城东墙是长城主线,南至老龙头入渤海,北至角山再向西连通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因此,东门就是此关最重要的关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