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峰
植被茂盛的干涸之地

从武汉到五峰的路上,这是我受到的第一次震撼教育。你无法用常识来判断一种特殊地貌,而每种地貌在不同时期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汪稔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石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导,20年前曾在五峰挂职任科技副县长。此次有他同行,我随时请教,学到了许多东西。
岩层:数百次沧海桑田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西南武陵山区,属于宜昌市。它像一把枪口指东的小手枪,南北扁窄,东西狭长,重心偏于西部而形成枪柄的模样。五峰全境皆山,西部又高于东部。从长江边的宜都到渔洋关,渐入深山,心生寒意;而从渔洋关到县城,则像闯进了深不可测的口袋阵。县境北、西、南三面高大的山岭,围合起一个底部宽大的长葫芦。
柴埠溪是五峰县东部最大的河流,经渔洋关,东入宜都市境,汇进长江。其中渔洋关以上地区,曲流深切,形成一个“V”字形大峡谷。峡谷两岸,皆为岩溶峰丛峰林,风景奇秀。下午时分,我们赶到柴埠溪的坛子口。山间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清新,天色阴沉。我们行走在山崖凿出的步道,前临空阔但却郁郁葱葱的溶蚀洼地,两侧奇峰如戟,渐远渐淡,如同一幅迷蒙的水墨画。山谷左侧出现一面陡峭的悬崖,壁立千仞,像千层糕一样,完整地裸露出数百层厚薄不一的岩层。岩层近乎水平,没有被构造运动搅乱。我们这边山崖的岩层也一样,只是崖面不大整齐。可以想见,这些岩层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经溶蚀风化,中间陷落形成巨大的洼地。汪稔先生说,这些岩层属于海相沉积,层理面有含泥沙较多的页岩,比较松脆,意味着它们是海滨环境下的沉积。每一次海浸海退,就形成一个岩层。有的薄如书册,更多还是数十厘米以上的中厚层和厚层,它们代表每次海浸海退的不同时间。海底沉积很不容易,一万年可能只有一厘米。我很惊奇:“难道这里发生过几百次海浸海退?”
从大地构造单元来看,鄂西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八面山台褶带。柴埠溪峡谷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也就是说,这些岩层从5亿年前就开始在海底沉积建造。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交错。距今约1亿年前后发生的燕山运动使鄂西的地壳褶皱隆起,距今约260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导致该地区再次抬升。接着是上百万年的水蚀与风化,塑造出今天的地形地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