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围屋
乡土中国社会最优雅的建筑

土楼是客家围屋比较典型的建筑形式,如今在跟广东大埔接壤的福建永定等地保存得较为完好。这座就是土楼群中最大的建筑,据说有591年历史了,现在已经被改成博物馆。从高处俯瞰,这座建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但是内部却井然有序,安静祥和,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高大的墙体阻隔了。
3月,整个粤东北,姹紫嫣红。大街小巷,红木棉显赫而妖冶;乡间阡陌,油菜花则犹如芳龄二八的农家姑娘见了心仪的小伙子,大规模地绽放出质朴、健康且金灿灿的微笑。当我们开车抵达梅县时,环绕着村落与建筑的田间,十多名客家妇女正笑声朗朗地插秧。目光越过农田,远远地,我们看见一处处青灰瓦、数百年的老围屋。走近了看,门墩处,零零散散,坐了几位七旬老人,脸黝黑,光着干瘪的脚、趿凉拖,沉默寡言,不时来上几口劣质的香烟。

这是着名的“南华又庐”客家围屋,房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8堂,左右两侧各4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所以称“十厅九井”。
这些平淡而荒芜的老龄化景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并不稀奇。但只有女人操持农务的场景,多少令来者颇觉诧异和神秘。同行的梅州嘉应大学的冷剑波老师十分淡定,他见惯不惊的表情暗示我,我们正在接近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宋明理学势力强大,有着“好男儿不耕田”传统的粤北山区。1956年,郭沫若访问梅州,便写下了“健妇把犁同铁汉”的诗句。为了家族崛起,客家男人只读书、不劳作,女人则自幼被塑造成“中国的斯巴达妇女”,农务、家务、教育一把抓;因之,客家女多高大、壮实,贤惠、能干,价值观单一,盛产烈女,相比杨柳之姿、心思绵密的江南女子,真真算得上“铁汉”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