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人文意义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巴基斯坦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两个人或邻居间可以有天长地久的友谊,但邻国间却没有,有的只是断续的恩怨。原因是,人与人、家与家发生利益之争时,双方都可能做出让步,而且还会从中获得一种道义上的优越和自豪感,这足以补偿利益的损失;但国与国发生利益争端时,双方都难妥协,因为做决策的领袖人物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却无法牺牲国家利益,因为那利益不是他个人的,他更不会从妥协的决策中获得道义上的优越感,而只能带来千载骂名。领袖如此,国民也如此。牺牲个人利益,是英雄,牺牲国家利益就是“千古罪人”。因此当国与国发生争端时,人们听到的只能是民族主义的喧嚣或爱国主义的声浪,或者诉诸武力。这就是人类发明了“民族国家”后,要承担的代价。尤其是领土争端,更是邻国间“永久的痛”。

从古至今,与中国没有发生过战争的邻国屈指可数。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巴基斯坦。去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巴基斯坦对中国十分友好。

有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我面前有一本新华社驻巴基斯坦的记者杨士龙和赵青撰写的介绍这个国家的书。翻开一看,序言竟是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写的。一位总统给外国记者的书写序,让我感到惊讶。很难想象其他邻国的首脑,如日本首相、印度总理、俄罗斯总统、越南总书记等会给中国记者的书写序。但巴基斯坦总统却做了。这不能用私人友情来解释,只能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没有巴基斯坦对中国极其友好的整体文化氛围,这件事是很难发生的,因为总统做事要考虑其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另一件事则说明,在邻国中中国最信任的是巴基斯坦。记得1972年,尼克松秘密访华,打破了中美之间几十年的对立和隔绝,这是一件影响极其深远、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大事,前期工作严格保密。为了安排尼克松访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次秘密来华,直到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这样的事情竟瞒过了耳目灵通的西方记者,等到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世界才知晓这一爆炸性的新闻。这其中暗中相助的就是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机场起飞的飞机一次次飞越雪峰耸立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把神秘的美国人送往北京。这次中巴之间的合作,让世界瞠目结舌。俗话说:是不是朋友,关键时候才知道。在关键的时刻,中国选择的是巴基斯坦。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