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编织中国的菜篮子

上午9:00的灿烂阳光照在巨大的蔬菜标志上,这些几层楼高的白菜、辣椒以及南瓜模型随时提醒我们,这是来到了中国蔬菜之乡——寿光。
黄河改归山东入海以来,持续的泛滥改道以及与之相伴的泥沙淤积,使原本丘壑纵横的地面,因泥沙堆积而趋于平坦,还使新鲜的土壤富含各类矿物质和营养成分,可谓天然的种植地。寿光就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这里土壤孔隙发达,疏松的土层适于种植各类农作物,尤其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还携带着丰富的微量元素、有机质和矿物质,这都是种植优质蔬菜的必备自然条件。滨海临河,既利灌溉,又有潮湿的气流涌入。凡此种种,造就了寿光大面积种植收益高于传统粮油作物的地理基础。长期的蔬菜种植,还使当地农民掌握了大量最实用的技术。10多年来,寿光先后有4700多名村民被请到全国26个省的种植区讲授蔬菜大棚技术。

上午11:00我们见到了寿光反季节蔬菜大棚技术的发明人王乐义,他在1989年发明和推广到全国的这一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一到冬季家家户户忙着储存大白菜的历史。
王乐义说:“我们寿光传统上就是一个盛产蔬菜的地方。清朝的时候,寿光专门给宫廷供应韭菜。”寿光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其所以成为中国的蔬菜之乡,与整个山东的蔬菜种植环境有很大关系——山东省不仅是我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最大的省,它还与美国加州、乌克兰并称为世界三大“菜园”,它们都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濒临大的水域,光热和水分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