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词条
标签: 基础地理
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释放能量约占地震总能量的99%,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中断裂的形成或断裂的重新活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的构造地震。
地震成因理论
1、断层说:也称弹性回跳说。美国学者里德(H.F.Reid)1911年提出,他根据对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斯断层在1906年8.3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认为,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在断层及附近的岩石中长期积累,当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上的某一点就开始断裂错动,并使周围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错动沿着断层迅速扩展,断层两侧的岩石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或跳动,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地震。
2、黏滑说:是对断层说的补充和发展,由美国学者布里奇曼(P.W.Bridgman)、布雷斯(W.F.Brace)和拜尔利(J.D.Byer lee)在20世纪30—60年代提出,认为断层面因为摩擦阻力不均一,使滑动表现为黏结与滑动交替进行,某一瞬间,闭锁在一起的断层面突然滑动,释放能量,便产生地震。
3、扩容说:又称微裂隙说、膨胀说。首先由努尔(1972年)和阿加维尔等(1973年)根据水饱和岩石的膨胀现象,提出的解释震前波速变化的理论。后又提出了湿模式和干模式两种模式。
责任编辑 / 易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