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遍写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中的地理风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2期 作者: 胡杨 

标签: 内蒙古   新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在唐代诗歌中,边塞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它几乎囊括了古代边防地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和平、地理、自然、文化、民俗等等,那些或高昂、或低沉、或热情、或悲凉的诗句,其地理风俗,更是洋溢着一个时代的风骨和一片国土的风采。
这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公格尔九别峰,山上终年积雪,气势巍峨。像这样雄浑广阔的土地曾经催生过无数壮怀激烈的边塞诗。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范书才

相对于中原,边塞是遥远的。因为遥远而神秘,因为神秘而多姿多彩:无边的戈壁、无垠的沙漠、高峻的雪山、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起了外来者无限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融入自然与人生、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构成了中国边塞诗宏大的历史画面。

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其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广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西方把古代敦煌视为“通向中国的大门”,古代中原人士则把穿越陇右看作离乡去国步入边塞的开始,一旦出了玉门关便完全置身“异域”了。敦煌,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个地理分界线的概念。西出阳关,人们在这里准备好出生入死的心情;生还玉门,人们在这里庆祝人生的征途。与敦煌相似的另一个地方凉州,情形也是一样,它们分别据守河西走廊的两端,在地理位置上,是汉文化的入口和出口。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曾对唐代陇右“首府”凉州做过这样的描绘:“凉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熔炉,正如夏威夷对于20世纪的美国一样,对于内地的唐人,凉州本身就是外来奇异事物的亲切象征。凉州音乐既融合了胡乐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乐的本色,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样就使它听起来既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不乏亲切熟识的中原风格。”

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尤以西北为甚。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 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