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的万年往事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作者: 宋燕 

标签: 台湾   水文地理   生物地理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末次冰期时,我国东部海域海面曾经下降100多米,台湾与大陆相连,这在冰川学、海洋地质学界早有共识。来自海峡深处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又从古生物学的角度给出了有力证据。然而通往史前真相的道路永无止境。当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这些化石的研究中,专家和学者隐约听到了来自数万年前的声音。那里面夹杂着远古的涛声、北风的呼啸以及动物长途跋涉的足音……
台湾海峡陆桥的发现
意义 这是比证实台湾海峡陆桥存在更深层次的研究,徐徐展开了当时陆桥上的生活画卷。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
从遥感图上看翡翠吊坠般的宝岛台湾确是赏心悦目之事,但这张图的主体为台湾海峡,尤其是那一抹深深浅浅、富于变化的蓝色——这蓝色的深浅对应着海水的深浅,表现了海底地形的起伏。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仅约60米,南部“东山陆桥”一线(台湾浅滩、澎湖列岛直至台南的海底隆起部)为最突出的浅水带,最浅处水深不足10米。可以想见,在末次冰期海退100余米时,台湾海峡绝大部分都会出露为陆地,而海侵过程中,“东山陆桥”很可能是海峡两岸最后的陆路通途。另外,澎湖海沟一带为整个海峡最深的海底谷地,这也能从某种角度解释,缘何从这里打捞出来的化石数量最丰。供图/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有个奇特的风俗。在这里,出海的渔民常常会打捞到一些“海兄弟”:形状各异的动物骨骸。或许是曾有出海的亲人失事未归,善良的渔民们会将这些骨头用红布包好,装进陶罐,放进“万福公”,并时时祭奠。岛上靠近海岸的地方有多处“万福公”,规模不等,最小者不过一二平方米,有陶罐三四个。渔民相信这样做可以辟邪、得到好运,至于这些遗骨属于何物、来自何方,许多年来,人们并不清楚,也不去追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当时在全国,仅福建和西藏是从未发现过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化石的省区。借着这次机会,福建准备全面开展考古调查。东山岛,成了目标之一。

东山岛有个小小的博物馆,现任馆长陈立群清楚地记得1987年1月21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那一天,东山某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挖到了一处曾经的“万福公”,发现了大批的“海兄弟”。他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收集,并怀疑其中一件可能是属于古人类的。他和同事孙英龙马上向省里报告,后来孙英龙还将这些化石送到了北京,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做鉴定。

尤玉柱、张振标两位研究员很快给出了结论。显然,这些“海兄弟”并非海洋生物,而多为距今3万-1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那个特别的小块,属于旧石器时期的人类肱骨——这可是填补了一项空白,专家们还郑重其事地给他取了一个名字:“东山人”。一时之间,东山岛在考古界名气大增。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