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
标签: 气候地理

最狭义的江南,也许是指苏南、浙北及其附近地区,也就是“乾隆下江南”,或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江南,或范围更大一些的古代地区名(省、路、道),等等。不过,这些主要是行政意义上的江南。因为,从自然角度划定的“地区”应该具有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特殊之处,“江南”也一样。本文试从气象学角度讨论这种意义上的江南,并称之为“气象学大江南”。
我认为,气象学“大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其范围是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大约东经110度以东的大陆地区,以及台湾省的最北端。
南岭不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水系的地形分水岭,也是本文“大江南”气候区和华南气候区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气候意义。
在冬春季节中,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但常被迫在南岭北坡停滞;北上的南方暖空气则在越过南岭之后被停滞在北坡的冷空气抬升,从而水汽凝结,使南岭以北广大地区冬春阴沉多雨,成为了世界同纬度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高原除外),以及春季中我国大面积最多雨的地区。春雨是“大江南”地区最显着的特色之一,唐代杜牧《清明》诗中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的《江南春》中又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吟咏。和春季中“大江南”对比最显着的地方是淮河以北的华北,那里“十年九春旱”,旱到“下雨就是下粮食”。所以淮河是我国春季中晴雨最鲜明的分界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